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南北议和

南北议和

辛亥革命时,袁世凯乘机要挟清政府交出军政大权;就任清内阁总理大臣后,又软硬兼施,诱胁革命方面妥协,觊觎全国政权。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积极给以配合。由英驻汉口领事出面“调停”,首先与革命方面达成武汉地区的停战协议。革命党人对袁存有一定幻想,希望他能倒戈北向,正在汉口开会的各省都督代表会议议决与袁世凯进行议和谈判。1911年12月18日(宣统三年十月二十八日)革命方面代表伍廷芳与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开始举行谈判, 是为“南北议和”。议和开始, 英、美、法、俄、日、德等国驻上海总领事就照会双方代表,声言若战争持续下去,“将使外人的物质利益与安全遭受重大的危险”,要求尽快达成协议,停止冲突,实际上是为袁张目,威胁革命方面向袁妥协。在正式的和谈中,双方就采用共和或君宪的政体问题相持不下,争论激烈,而实质性的谈判却在会外进行。钻进革命阵营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拥袁为己任,压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在内外胁迫下,革命派作出让步,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举袁为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孙虽曾致电袁世凯表示“暂时承乏,虚位以待”,但袁仍恐诺言不能兑现,立即破坏和谈,对南方施加政治、军事压力;帝国主义也公然指责议和破裂革命方面“实尸其咎”。立宪派等更加紧活动制造必须对袁让步的舆论。孙中山被迫再次声明只要袁世凯履约实现共和,保证“辞职让位”。袁世凯得到南方确切保证后,开始对清室“逼宫”。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职,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9年北洋军阀把持的北京政府和西南军阀控制的广州军政府之间又进行过一次“南北议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列强卷土重来,与日本争夺中国的控制权。日本支持的北京政府和英美支持的广州军政府,于1919年2月各派代表在上海开会议和。这次议和实际上是南北军阀之间划分地盘和分配帝国主义银行团准备给予的贷款的谈判,由于分赃不均,彼此争吵不休,未能达成协议, 5月和谈宣告破裂。

猜你喜欢

  • 新疆建省

    指清朝在新疆正式建立行省事。乾隆初年勘定西域,更名新疆。龚自珍于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828年(道光八年)两次建议在新疆没置行省。1877年(光绪三年)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的左宗棠上疏奏请新

  • 赤眉起义

    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王莽代汉以后,企图通过复古改制缓和阶级矛盾,也未能挽救社会危机,反而使广大农民生活更加苦难。天凤五年(公元18年),青徐(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一带发生大灾荒,琅玡(治今山东诸城

  • 偷袭蔡州

    唐将李愬偷袭蔡州(今河南汝南)叛将吴元济,平息淮西叛乱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参见“平定吴元济”。

  • 兰州机器局

    见“兰州机器制造局”。

  • 五国相王

    战国中期魏将犀首(公孙衍)发起的一次“合纵”活动。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一说周显王四十五年,魏将犀首发起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即互尊为王,以抗秦。

  • 西秦

    十六国之一。鲜卑贵族乞伏国仁建立。淝水战后,前秦衰落。建义元年(公元385年), 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单于,定都于勇士城(今甘肃榆中境内)。在位四年死,其弟乞伏乾归继立,脱离前秦控制。太初七年(公元

  • 广州和约

    鸦片战争中清将领奕山与英国代表义律在广州订立的休战协定。1841年5月21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一日)英军包围广州,炮击城内,清靖逆将军奕山竖白旗乞降,并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向英军求和,27日(七日)订立

  • 港澳罢工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东人民反抗英法侵略的斗争。1857年12月(咸丰七年十一月)英法侵略军占领广州,并建立了以巴夏礼为首的广州外人委员会对广州实行殖民统治。广州人民以多种形式进行反抗。富有反侵略传统的

  • 课田制

    西晋征收田租的制度。司马氏政权在实行占田制同时,还实行课田制。规定:每一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二十五亩。课田在占田之内。“课”即督征地租之意。每人每年按所课田亩数,向政府交纳田租。丁男课田

  • 郭威改革

    五代时后周太祖郭威在位期间(公元951年—954年)进行的改革。唐末、五代之际,武将悍夫把持朝政,统治暴虐,兵变屡兴,战争频仍,刑法苛酷,赋役繁重。辽军不断南侵,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郭威出身贫寒,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