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诗词百科>登楼

登楼

【介绍】:

①(全)朱斌作。题注:“一作王之涣诗。”而在题王之涣作《登鹳雀楼(全)》诗下注云:“一作朱斌诗。”按:此诗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国秀集》卷下,作“处士朱斌”诗,题为《登楼》,与《登鹳雀楼》诗只异一字,“一层楼”作“一重楼”,余均同。而《国秀集》卷下又收王之涣诗三首,不及此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二二引唐人所著《翰林盛事》则云:“朱佐日,(吴)郡人。两登制科,三为御史。……天后(武则天)尝吟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北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问是谁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赐彩百匹,转侍御史。”而《吴中人物志》卷七又云此诗为朱佐时作。芮挺章为玄宗时人,据考朱斌、朱佐日、朱佐时、王之涣皆同时人。故当依《国秀集》作朱斌诗为是。诗前二句写登楼所见,白日西沉,黄河东流,是实写地势之高,所见之远;后二句则转为虚笔,原来前之所见,并非最高处所见,暗中将楼之高更推进一步,更上层楼的景致,则留待读诗人自家想象。整首诗写得气势阔大,有包举一切之概,后二句更以其蕴含哲理,成为千载传诵的名句,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②(全)杜甫广德二年(764)春在成都作。东汉末年王粲伤乱离而作《登楼赋》,诗题取意于此。“万方多难此登临”一句,为全诗纲领,余则皆从此生出。“花近高楼”,本可凭高饱览大好春色,却说“伤客心”,盖因正当“万方多难”之故。颔联写景虽气象雄伟,但浮云苍狗变幻,宛如多难人生,世事无常,睹景伤景,遂引出以下吐蕃陷京,代宗幸陕,寇盗相侵,国难孔急等情事。登高抒怀,抚今追昔,遂有后主祠庙,聊吟《梁甫》之深慨。情甚悲郁苍凉,但因作者取景壮阔,故虽伤心而无衰飒之气,又因作者爱国情深,坚信“北极朝廷终不改”,故情虽伤而不流于悲观。纪昀曰:“何等气象!何等寄托!如此种诗,如日月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瀛奎律髓汇评》卷一)③(全)羊士谔作。此诗当是元和三年(808)诗人被贬为巴州刺史以后所作。诗题为“登楼”,前三句则纯然写景,末句方点出“登楼”,感秋风而思故园之情俱在不言之中,笔法含蓄高妙,写景而有情致。

汉末王粲避乱居荆州,作《登楼赋》,抒发感时思乡之情。后因以“登楼”为客居异乡而思归之典。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之五:“登楼初有作,前席竟为荣。”

猜你喜欢

  • 杜之亮

    【介绍】:中山(治今河北定县)人。生卒年不详。隋仁寿中,为汉王府参军。唐初为司勋员外郎。显庆中,卒于黄州刺史任上。《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文集(误作杜之高)一卷。作品已佚。事迹见《元和姓纂》卷六、《太平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介绍】:刘禹锡《赏牡丹》末二句。唐人重牡丹,有花王之称。故周敦颐《爱莲说》云:“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此言牡丹花开轰动京城趋观的盛况,大有压倒群芳之势。可与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

  • 懒残和尚

    【介绍】:见明瓒。

  • 徐甲

    相传徐甲为老子佣工,至老子出关时,计欠徐甲佣金七百二十万钱。甲诉之关令尹喜,喜告老子。老子谓甲曰:汝久应死,是吾以《太玄清生符》与汝,始能至今日,原计至安息国以黄金还汝,何以不能忍?乃使甲张口向地,其

  • 秦璧

    即和氏璧。战国赵惠文王得楚国和氏璧后,秦昭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赵国派蔺相如带璧前往,但因秦实欲强取其璧,蔺相如派人将璧送回赵国。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韦嗣立《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

  • 昨日

    【介绍】:李商隐作。此诗为离别相思之作。作者以紫姑神借指自己所爱的女子,前六句写昨日小会便匆匆离别,今日见圆月始缺、筝弦之单,触景生情,相思愈深,以致嫌音书来迟;尾联转想明日清晨对方笑倚梅花的情景,悠

  • 林残数枝月,发冷一梳风

    【介绍】:曹松《晨起》诗句。诗写秋晨早起所见所感。残月如钩,尚挂枝头;发际骤冷,忽觉一阵冷风。诗人感受细腻、敏锐,写出秋日萧条、趋冷之韵味。

  • 每来

    常常。花蕊夫人《宫词》之六五:“近被宫中知了事,每来随驾使煎茶。”

  • 函谷关

    古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战国时秦置。东自崤山,西至潼津,因其道险隘,其形如函,故称函谷。关因在谷中而得名。自古为中原门户。汉元鼎三年(前114)徙关于河南新安县东,称为新函谷关。曹魏正始元年(2

  • 欧冶剑

    春秋时越国铸剑名匠欧冶子所铸的剑。亦泛指宝剑。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锋芒利如欧冶剑,劲直浑是并州铁。”章孝标《思越州山水寄朱庆馀》:“还将欧冶剑,更淬若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