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瓌
即“默啜”(2551页)。
即“默啜”(2551页)。
参见“九姓回纥”(36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所之一。亦作鄂尔珲山所。永乐五年(1407)正月,纳木里河女真野人首领白百舍等来朝,以其居地置所,与纳木河、甫门河2卫同时设立。旧有说其地在宁古塔(治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南620
明代白族学者和诗人。字本重,号用章,晚年自号两依先生。云南大理府邓川州(今洱源县邓川)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中举。弘治十二年(1499)登进士,选江西泰和县令。为官清正廉明,民谣以“三不动”赞之
古郡名。①西晋太康元年(280)置,治所在江安县(今湖北公安县西北)。南朝齐移治孱陵县(今公安县西)。陈废。 ②唐天宝(742—755)初。改渝州置,治所在巴县(今四川重庆市)。乾元(758—760)
?—646薛延陀汗国第二代可汗,名拔灼,又作拔酌,真珠毗伽可汗嫡子。唐贞观四年(630)受封为四叶护可汗(也作沙耽弥叶护,或沙多弥叶护),辖汗国西方异姓诸部。十二年(638)九月,唐册拜其为四叶护可汗
?—1479明代蒙古西部※乜克力部首领。又译伯格哷逊、伯革赞等。一说乜克力部为畏兀儿近族。初居土鲁番地区。天顺(1457—1464)间,迁至巴儿思渴(今新疆巴里坤)。成化(1465—1487)初,复率
藏语音译,又作孜拉扎,意为僧官学校,亦称孜仲学校。创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由西藏地方政府※译仓主持校务,布达拉宫的囊吉扎仓负责实际管理与教学。派僧官任教,课程以佛经、藏文书法、文法、韵律、诗词
清代对八旗官兵家内奴仆的特定称谓。清入关(顺治元年、1644)以前,原称※“包衣阿哈”,简称“阿哈”;入关后,沿袭古制,改称“家人”,以与另一种“包衣”人相区别。《清会典事例》载:康熙六年(1667)
我国四川省部分地区自称“木雅”的藏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九龙等县,以及雅安地区的石棉县的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1.5万左右。木雅语分东、西两个方言。
见“克主杰·格雷贝桑” (9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