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通志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清高赓思纂修。光绪(1875—1908)末年成书。手抄本。40卷。卷首有征讨、诏谕、宸章、圣迹。此外,有星变、疆域、沿革、道考、厅治考、乡镇、户口、城邑、关隘、卡伦、古迹、学制、兵制、田赋、杂赋、恤政、风土、方言、前代名宦表、国朝职官表、孝烈、列女、碑志等,其中有一部缺。现内蒙古图书馆藏有传抄本。对研究归绥地区史志有一定参考价值。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清高赓思纂修。光绪(1875—1908)末年成书。手抄本。40卷。卷首有征讨、诏谕、宸章、圣迹。此外,有星变、疆域、沿革、道考、厅治考、乡镇、户口、城邑、关隘、卡伦、古迹、学制、兵制、田赋、杂赋、恤政、风土、方言、前代名宦表、国朝职官表、孝烈、列女、碑志等,其中有一部缺。现内蒙古图书馆藏有传抄本。对研究归绥地区史志有一定参考价值。
书名。作者不详。原书为托忒文。是一部关于土尔扈特蒙古西迁及其东归的著作。记事始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迄于乾隆三十九年(1779)。是研究土尔扈特部历史重要史料之一。其传抄本初由俄国学者雷特金从
元朝纸币之一种。简称至大钞。武宗至大二年(1309),以中统、至元钞通行年久,物重钞轻,改印造至大钞,以银计值。钞面自2两至2厘共13等。与至元钞并行流通,每1两准至元钞5贯、白银1两、赤金1钱。次年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七年(1409)三月,葛林河等处女真野人首领秃里木等112人来朝,于其地置卫,与葛林等10卫同时建立。《藏洲源流考》改作赫图河卫,并说清代赫图河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
清代宗室庄田中的全分粮庄。整庄、半庄的区分标准,历有不同。顺治二年(1645),以每庄420亩至720亩为大庄,240亩至360亩为半庄。康熙八年(1669),分编大庄为4等,规定每隔10年编定其等次
见“阿兴喇嘛”(1222页)。
①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蒙文史籍作苏密尔岱青,汉籍又译称孙木儿阿不害。孛儿只斤氏。※俺答汗孙,※辛爱黄台吉第五子。驻牧于宣府(今河北宣化)西北擦哈揉儿(今察汗淖),距明塞200余里。隆庆五年(15
契丹习俗。详见“拜奥礼”(1664页)。
内蒙古牧区的传统棋类。蒙古语称为“鲍格因吉勒格”。起源于7—8世纪以前,在游牧民族中流行,距今已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就刻有这一棋盘。蒙元时期,在蒙古族宫廷和民间广为流传。1948
元代专指破损之钞。又称烂钞。大都及诸路设交钞库(又称行用库)作为兑换机构,以昏钞易新钞(又称料钞),每贯纳工墨费30文。由库官监视司库辨验确系真钞,别无挑剜接补诈伪短少,即准予调换。凡贯百分明,微有破
指遥远的荒野。《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是为大荒之野。”又指我国边疆地区。《山海经·大荒北经》:“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即今长白山),有肃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