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砍戛

砍戛

布依族旧时葬俗。亦称“砍替”、“砍历”、“做戛”、“打戛”。流行于贵州布依族民间。其俗:老人死后,在出殡前,其子女便牵1条大水牛(黄牛或马亦可),拴于“鬼场”的1根“鬼桩”上,孝男女在巫师率领下,绕牛转3圈,反复跪拜,然后由死者女婿用大刀把牛砍死,如女婿年幼或无女婿,可由侄女婿执行,或由女婿、侄女婿执刀做个象征性动作,由他人代行。牛死后,取一部分肉款待吊唁的亲友,一部分分送亲友带回家。孝男女及亲属则绝对不可染齿。关于此俗,明万历《贵州通志》卷14有载,清乾隆《独山州志》卷3记载尤详:独山仲家“亲死以白帕裹头,合族不吃肉,只啖鱼虾,为斋菜,婿家购鱼为赙以助。丧祭,凡亲眷及瓜葛本村邻近,男妇络绎成群,丧家或屠牛二三只,或五六只,尽分亲友,牛多者为大户。……宰牛马,会亲戚饮,名曰砍替。”此俗产生原因,民国《镇宁县志·民风志》在“砍戛”一词下提到“砍牛原意,据云免死者被野魅吞食,故杀牛以替。”

猜你喜欢

  • 也里吉斤

    中国北方部落名。又译额勒只斤。为※都儿鲁斤(又译迭儿列斤)蒙古诸部之一弘吉剌部分支。伊儿汗国大臣合剌乞那颜出自该部。

  • 土默特地亩回赎章程

    见“清理地亩总局”(2113页)。

  • 通西军民总管府

    元代土司名。据《元史·地理志》,大德元年(1297),蒙阳甸首领缅吉归附,遣弟阿不刺等赴阙贡方物,请岁贡银千两及置郡县驿传,遂立通西军民府。《读史方舆纪要》卷119,谓其地在陇川宣抚司西南,即木邦(治

  • 和尚

    ①元朝大臣。玉耳别里伯牙吾氏。忽都思子。初袭父职任百户。宪宗九年(1259),随忽必烈攻鄂州(今武昌)。世祖中统三年(1262),随军讨李璮,以功升阿剌罕万户府经历。至元五年(1268),随都元帅阿术

  • 归顺州

    唐代纳抚※契丹所置州名。原为※弹汗州,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窟哥率众附唐,唐以※纥便部而置是州,隶※松漠都督府。唐玄宗开元四年(716),更为归顺州(一说析其中部分新为

  • 慈灯寺

    召庙名。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康乐街南。蒙古语名“塔布·斯普尔罕”,即五塔寺。清雍正五年(1727),崇福寺(小召)喇嘛阳察察尔济呼毕勒罕任呼和浩特副札萨克喇嘛时,年班赴京,奏请建立此寺。十年(17

  • 达拉特

    见“打郎”①②(428页)。

  • 韩隐

    见“耶律斜轸”(1319页)。

  • 巴林左翼旗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北部。牧地当潢河(今西拉木伦河及其下游西辽河)北岸。元为鲁王分地,明初为全宁卫,后属兀良哈北境。至达延汗曾孙苏巴海,号所部为巴林,与喀尔喀为兄弟部落,役属于察

  • 石岭关南之战

    见“白马岭之战”(6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