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

有三种含意:①全世界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各个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逐步消失,形成为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民族壁垒受到猛烈冲击,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联系日益频繁,民族融合的因素也不断增多。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使民族融合因素的增长受到阻碍。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消灭了民族压迫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建立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联系更加密切,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础上,民族融合的因素逐步得到发展。但是,社会主义阶段不是实现民族融合的阶段,而是民族发展繁荣的阶段。力图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民族融合,不仅会妨碍民族融合因素的增长,而且必定损害社会主义事业。只有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胜利实现,阶级消灭、国家消亡以后,全世界各民族的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繁荣,并趋于一致,一种世界范围的新的共同语言代替了各民族语言,各民族的民族特征已经消失的时候,世界各民族才能最终融合为一体。 ②不同族体的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的途径和方式。如象中国的回族,就是由外来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国的回纥的后裔、蒙古人和汉人等经过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③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论著中,多有把民族融合作为民族同化相同意义使用的。

猜你喜欢

  • 邢基祗罗回

    南北朝时期柔然国相和学者。西域人。柔然可汗吐贺真西并高昌,子予成乘势役属焉耆、鄯善、龟兹、姑墨等西域诸国,故有希利垔、邢基祗罗回等一些西域学者在柔然任职。他通天文历算、历史变革,辅佐予成可汗。认为“帝

  • 都实

    元代吐蕃官员。地理志学家。女真蒲察氏人。初,元世祖以为论黄河之源者,皆以汉代张骞、唐代刘元鼎之说为据,然2人皆不能直抵其处而究其极,以都实曾三入吐蕃,兼悉数种语言,遂授为吐蕃等处招讨使,秩正三品,往探

  • 圆牌

    元朝乘驿之凭证。又称圆符。有金、银两种。专为军情大事而设。元代驿传一般公事差遣凭※铺马圣旨乘驿,“遇军务之急,则又以金字圆符为信,银字者次之”。(《元史·兵志四·站赤》)由朝廷铸造,由典瑞院执掌,不经

  • 黑崩龙

    参见“合买”(833页)。

  • 五寨长官司

    元明时期湖广土家族土司。元置。治今湖南凤凰县。明洪武七年(1374)因之。属保靖州军民宣慰司管辖。

  • 石人汪

    古地名。故址即今辽宁庄河县南石城岛。是唐与渤海水路来往必经之地。

  • 武定凤氏本末

    书名。清乾隆年间檀萃撰。原本系《农部琐录》(《禄劝州志》,又称《续禄劝州志》,乾隆四十三年刻)卷11。师范《滇系·典故系》删节后收录。唐时,东爨乌蛮洪农录券部为南诏三十七蛮部之一。大理时称罗婺(又作罗

  • 耶喜图丹旺秀

    1786—1839清代青海塔尔寺活佛,即赛朵呼图克图五世。出生于青海湖附近吉隆。乾隆五十年(1785),赛朵四世圆寂后,被选定为转世灵童,迎入塔尔寺。嘉庆七年(1802),入塔尔寺显宗札仓学习。九年(

  • 觉善

    1599—1664清初将领。满洲正红旗人。李佳氏。世居萨尔浒城。初袭父佟国职管佐领事。从努尔哈赤灭叶赫部,取明沈阳,以功授骑都尉世职,任参领。天聪三年(1629),随军征明,以功晋三等轻车都尉。五年,

  • 慈禧太后

    1834—1908亦称“西太后”,“那拉太后”。清咸丰帝妃,同治、光绪两朝摄政者。满族。叶赫那拉氏。名兰儿。安徽宁池广太道惠征女。咸丰元年(1851),被选入宫,初封贵人。六年(1856),生子载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