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李文彩

李文彩

?—1872

清咸丰、同治间壮族起义领袖。又名李七。广西横州狮子塘村人。壮族。出身于破产农民家庭,曾以剃发为生。忠厚刚直,乐于助人。道光三十年(1850),因痛恨豪门盘剥,在平朗聚众竖旗起义,劫富济贫,杀地主豪绅,抑恶扬善,归附者甚众。翌年被南宁府招安,充当勇目。咸丰二年(1852),在太平军起义的影响下,与佃户宁晚等在平山村再举义旗,联合永淳十三屯壮族佃农,掀起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八月,攻占平朗,以此为据点,凭险筑城建寨,分兵据守。四出袭击豪门劣绅,地方官府“莫之奈何”。四年,起义军控制永淳县属大部分地区。次年秋,在清军反扑下退守平朗,继续坚持斗争。六年(1856)二月,遭两广总督叶名琛所遣广东廉州知府沈棣华、参将廖达章率兵与地方团练围攻,寡不敌众,平朗失陷,率残部奔浔州,加入陈开创立的大成国军,封定国公。是年冬,与定北王梁昌率军从贵州入广西。翌年正月攻克永淳。与梁昌乘胜挥军分水陆两路夹击横州。四月,破城,全歼拒守官军,击毙千总苏朝光、吏目朱鉴等。五月,攻占南宁府,告示安民,开仓济贫,受百姓热烈拥护,并将南宁府更名南安府。不久,又挥军攻破广东灵山县城,杀知县胡国逵。八年十月,在灵山县与清军交战受挫,退回永淳县境坚持斗争。十年(1860)春,转战桂北、湖南、贵州,后加入石达开部。同治二年(1863)春,石达开在大渡河失败后,率部转战川、黔、湘边界地区。翌年,复入贵州,与汉、苗、侗、布依等各族农民起义军配合,与清军展开长期斗争,严重动摇了清政府在当地的统治。十一年(1872)四月,在牛塘与清军激战中阵亡。一说“弃苗疆而逸”。

猜你喜欢

  • 莫何川

    古地名。吐谷浑族聚居地之一。又作伏罗川、慕贺川。地在今青海贵德西南巴卡尔河(一说在甘肃洮河上游之波尔波河一带)晋义熙元年(405),吐谷浑王树洛干嗣立后,因遭西秦攻击,率所部数千家奔保其地,遂以此地为

  • 马少宣

    1867—1939清末民初工艺美术家。名光甲,字少宣,以字行。北京牛街人。回族。擅长内画,与知名内画家周乐元、叶仲三、丁二仲等齐名。作品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皆精。人物画与书法最具特色。人物

  • 佛庐

    藏族音译,意为“毡帐”或“宝帐”。唐代吐蕃人居住之帐幕。贵族与百姓均居之,有大小之别。《新唐书·吐蕃传》:其赞普“联毳帐以居,号大拂庐,容数百人。其卫候严,而牙甚隘。部人处小拂庐。”其百姓所居小拂庐,

  • 银鞍契丹直

    五代时期中原割据势力在与北方契丹战争中所组成的一种特殊军队。契丹开国后,不断南下略地,幽州为一重要战略目标,常遭威胁。时幽州为卢龙节度使赵德钧所镇。“赵德钧在幽州,以契丹来降之骁勇者置银鞍契丹直。”(

  • 善福寺

    见“真寂庙”(1819页)。

  • 阙利啜碑

    突厥文碑铭。1912年波兰学者阔特维奇在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之伊赫·和硕特地方发现。故又称伊赫·和硕特碑。碑今仍存发现地。碑文刻在石碑四边,共29行,残破颇甚。约建于唐开元九年(721)左右。碑主为暾欲

  • 旺都特那木济勒

    ?—1898清代蒙古王公。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人,乌梁海氏。成吉思汗功臣者勒篾(济拉玛)后裔。色伯克多尔济子。同治七年(1868)袭郡王位,娶清皇族礼亲王之妹为福晋。任御前行走,在京值班,与清朝王

  • 长泊

    契丹地名。一作长泺,今内蒙古奈曼旗西北之西湖。契丹皇帝春猎捕鹅之地。《辽史》不乏驻此地记载。宋翰林学士晁迥曾使契丹,称:“始至长泊,泊多野鹅鸭,辽主射猎,领帐下骑击扁鼓绕泊,惊鹅鸭飞起,乃纵海东青击之

  • 尔苏语

    我国四川部分地区自称尔苏的藏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冕宁、木里,雅安地区的石棉、汉源,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等县,使用人口约2万。尔苏语分东部(尔苏

  • 五彩袖

    土族语称“秀苏”,意为“花袖衫”。青海互助地区土族民间传统青壮年女服。以两袖由红、黄、绿、蓝、紫五色布或五彩绸套圈做成而得名。相传古代土族妇女勇敢善战,后来逐步转为操持家务,从事农耕生产。为表达对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