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摩尼教

摩尼教

古代波斯宗教。又称末尼教、牟尼教、明教、明尊教。公元3世纪时波斯人摩尼(216—227)创立。是在袄教二元论基础上,吸收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教义而形成的。崇拜四大尊严。奉《彻尽万法根源智经》、《净命宝藏经》、《赞愿经》、《娑布罗乾》为主要经典。以二宗(善和恶)和三际论(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宗旨。认为明、暗二字是世界本原,是相邻二个王国。光明王国占据北、东、西三方,充满光明、善美、平和、秩序和洁净,不存在任何痛苦和忧愁:黑暗王国占据南方,充满烟火、闷气、飓风、污泥、毒水,居住着凶恶的“五类魔”,是集残暴、愚痴、紊乱等一切邪恶之大成。主张人要弃恶从善。善人死后可得幸福,恶人死后要入地狱。教徒不祭祖先,不拜神佛,不娶不嫁,男女平等。提倡素食,不饮酒,不吃兽肉,得病不服药,诚心祈祷。摩尼在世时,初曾受波斯萨珊王朝萨普尔一世放逐。公元277年又为巴拉姆一世斥为异端,被处死。教徒多逃亡中亚和印度。尔后、教法在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各地流行。6至7世纪时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唐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因波斯国摩尼教高僧拂多诞至长安(今陕西西安),始弘扬于汉地。但流行未及40年,便由于佛教反对而被禁止。嗣以回纥登里可汗皈依其教,回纥部众多信仰之,唐政府为满足回纥请,复于大历三年(768)允其于长安建大云光明寺。越三年,又在荆、扬、洪(南昌)、越(绍兴)等州立寺。武宗会昌五年(845),因道士赵归真请罢黜佛教,该教同景教、袄教也同时被禁。此后遂转为秘密宗教流传于民间。在宋代,由于该教经常为农民起义所利用,作为宣传工具,屡受禁止,并被诬为“吃菜事魔”或“魔教”。在西北地区、则随着回纥的西迁,而广泛传播于河西走廊和高昌等地。据吐鲁番考古发掘材料,其随回纥西迁后的教会与从前已大为不同,它们也象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一样拥有地产、经营封建庄园。经元、明两朝,渐与其他教派融和。至清代,作为独立教派已不复见于文献。

猜你喜欢

  • 肃慎县

    渤海王国置。因其地有古肃慎城故名。为上京龙泉府龙州属县,故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西南、镜泊湖北湖头。辽灭渤海后废,将其民大部分迁至今吉林省农安县境,与长平、富利、佐慕等县民合置一县,称黄龙县。

  • 有文字女真译语

    见“女真译语”(147页)。

  • 刑未央

    西汉时匈奴王。虚闾权渠单于(前68—前60年在位)时,为郝宿王,执掌重权。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虚闾权渠单于死后,使人召诸王来会,但未至,单于妻颛渠阏氏与其弟左大且渠(官名)都隆奇共谋立右贤王屠耆

  • 安世高

    见“安清”(904页)。

  • 兀列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女真野人首领阿路秃等150人来朝,置卫,与塔速儿河等7卫同时设立。《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八年(1410)十二月所设兀列河卫及正统后所设兀力

  • 历代户口制中规定的人丁年龄层次之一。参见“老”(686页)。

  • 格格克得木勒

    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旧婚俗之一,主要流行于阿拉善等地。蒙古语,意为“被抛弃者”,专指离婚的妇女。凡是离婚妇女,通常都不愿再嫁,只有少数人能再婚。有的男子因怕妻子离婚后与有权势者结婚,被嘲笑,故夫妇感情虽

  • 寿孙

    即“完颜”(1146页)。

  • 摩和尔

    古代维吾尔人印章。有汗印和伯克印之分。汗印,金属制成,形正圆、直径2寸余,印色用红;伯克印,也金属制,圆而有蒂,直径寸余,印色用黑。印文首镌年份,次镌父名,下镌本人名。伯克中惟阿奇木、伊叶罕有印,余俱

  • 采桑之役

    春秋时期晋国和白狄之间的战争。春秋初,白狄居牧于陕北和晋西北一带,晋献公为“启土”,以武力驱逐狄人。周惠王二十四年(前653),晋将里克率兵侵入狄地采桑(今山西吉县),击败狄师,狄人被迫退走。因狄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