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
一作秦悼武王。战国时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前307年在位。名荡。秦惠王之子。即位后逐张仪、魏章赴魏。秦武王二年(前309)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有“通三川,窥周室”之志。三年,令甘茂率军攻韩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次年拔之,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性喜武,好勇有力,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后与孟说举鼎,断胫骨而死。
一作秦悼武王。战国时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前307年在位。名荡。秦惠王之子。即位后逐张仪、魏章赴魏。秦武王二年(前309)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有“通三川,窥周室”之志。三年,令甘茂率军攻韩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次年拔之,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性喜武,好勇有力,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后与孟说举鼎,断胫骨而死。
见“杂徭”。
?—前828西周王。姬姓,名胡,金文作㝬。周夷王之子。曾命虢仲征伐淮夷,又伐戎,均不克。好利,听信荣夷公之言,任之为卿士,对民实行专利(垄断山泽物产),以聚敛人民之财;又用卫巫监视国人,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活佛名。其母寺为佑宁寺(在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第一世活佛洛桑拉卜旦(?—1679),生于青海西宁东川之土官庄,因称“土官”活佛,后改称“土观”。第二世活佛却吉嘉错(168
北宋太原(今属山西)人,字圣美。未冠中进士。熙宁二年(1069),为监察御史里行。三年,以疏奏与面奏事反复不一,贬知上元县。历湖南转运判官、提举两浙常平。元丰二年(1079),入为集贤校理,与陆佃修定
①代理、兼职。长官兼理部属职责,低级官员代行较高职权,均可称。《左传·昭公十三年》:“羊舌鲋摄司马。”杜预注:“摄,兼官。”《史记·周本纪》:“公乃摄行政当国。”②春秋齐邑。在今山东聊城市东北。《左传
原名《马关新约》,又称《春帆楼条约》,日文本称《媾和条约》。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4.17),由清政府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钦差全权大臣李经
亦称堪舆,又称青囊、青鸟、相宅、地理等。一种术数。“风水”始见于托名为晋郭璞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古谓之风水。”清人范宜宾为《葬书》注云
三国吴铜钱。圆形方孔,其钱文、铜质、气韵与“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相类。后以其面值太大,导致物价更为上涨,民间患之,故停用收回。大泉二千
周武则天年号(695)。
约656—约712唐汾州(治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又名少连,字延清。上元进士。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趋附张易之兄弟,坐贬泷州参军。中宗时,逃归洛阳,以告密有功,擢鸿胪主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