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运判

运判

官名。“转运判官”之简称。宋朝始设,为转运使之佐官。初掌随军供办军需,太宗以后,因转运使逐渐成为各路之长官,遂改为经度一路全部或部分财赋。后代沿置。金朝为都转运司 (中都路) 及转运司 (其余各路) 之职官,有都勾判官、户籍判官、支度判官、盐铁判官等名目。分掌税赋钱谷、仓库出纳、权衡度量等事务。元朝为都转运盐使司之职官,每司一、二员不等,位同知、副使之下,正六品。与运同、运副同为盐运使佐官,分掌各盐场,管理食盐之产销。此后,遂成为专司盐务之判官。明沿元制,朱元璋吴元年 (1367) 设于都转运盐使司,无定员,从六品。属官有经历、知事及库、仓大使、副使等。分掌各盐场。清朝为都转盐运使司之职官。直隶一人、两淮三人,两浙一人。其品级、职掌、属官均与明同。例由兵马司副指挥、京府经历、汉军八品笔帖式、按察司经历及州判升任。


官名。在金代本为盐使司判官,地位在副使之下。元代为都转运盐使司判官的简称。明沿置。清代遂以运判为正式官名。明清时运判分驻在盐运使或盐法道所辖各盐务分司,以便管理盐场。

猜你喜欢

  • 藩言馆

    清末理藩部所属培养蒙语翻译的专门学校。理藩院改部以后,将理藩院时期的蒙古官学加以扩展,改称藩言馆。

  • 衙内指挥使

    官名。唐朝为节度使府衙内之牙将,统最亲近卫兵,高一级的称衙内都指挥使。党项复州定难军节度使府设此职,至李德明在位时均设置。

  • 武学

    官学名。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始置,设教授一人,掌讲授兵书、兵法,数月后罢。神宗熙宁五年(1072)复置,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其上设判学一人。生员以一百人为限,凡使臣未参班及门荫、草泽

  • 司驭正卿

    官名。即太仆卿,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太仆卿。

  • 上军大将军

    官名。三国魏文帝黄初三年(222)置,为将军名号,二品,不常设。晋沿置,官品同,开府者皆位从公。将军名号,三国魏置,不常设,二品。晋沿置,开府者位从公。见《二十六史大辞典·两晋南朝职官(品秩)简表》。

  • 司关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司门下大夫司关中士佐官,正一命。

  • 礼生

    杂任职名。唐于太常寺及太常礼院各置礼生三十五人,掌习执仪行事。宋置于太常礼院,礼生补正名后,六选出簿、尉。

  • 采材副将

    官名。北魏置,掌管采伐宫殿营造所需材木。《魏书·裴骏传》: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裴)宣为采材副将。”

  • 委署翼长

    见“翼长”。

  • 内史

    官名。西周、春秋、战国为史官之一。西周内史类史官属官有作册内史、作命内史、尹氏、内史尹氏等,长官称内史尹或内史尹氏。掌出纳王命,收藏各地宗族谱系资料。参与祭祀,预测天象人事,备咨询顾问,以及受王派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