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都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司

大都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司

官署名。蒙古国初期,立河间税课达鲁花赤清沧盐使所,后创立运司,立提举盐榷所,又改为河间路课程所提举沧清课盐使所。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改为都提领拘榷沧清课盐所。至元二年(1265),以刑部侍郎、右三部郎中兼沧清课盐使司,不久又改为河间都转运盐使司,下辖清、沧、深三盐司。八年,改为都转运使司。十九年,以户部尚书行河间等路都转运使司事,寻罢,改立清、沧二盐使司。二十三年,复立河间等路都转运司。二十七年,行以户部尚书行运司事。秩正三品。隶户部。掌场灶榷办盐货。下设盐场二十二所,各场置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


官署名。元置,属户部。掌场灶榷办盐货。元初置河间税课达鲁花赤清沧盐使所,后创立运司,立提举盐榷所,又改为河间路课程所,提举沧清课盐使所。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改都提领拘榷沧清课盐所。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以刑部侍郎、右三部郎中兼沧清课盐使司,旋改立河间都运盐使司,立清、沧、课三盐司。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为都转运使司。十九年(公元1282年)以户部尚书行河间等路都转运司事,旋罢,改立清、沧二盐使司。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改立河间等路都转运司。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改令户部尚书行河间等路都转运使司事。次年,改河间等路都转运司。主官有使二人,正三品;同知一人,正四品;副使一人,正五品;运判二人,正六品。首领官有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从八品;照磨一人,从九品。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颁分司印,巡行郡邑,以预私盐之弊,所辖有盐场二十二所。

猜你喜欢

  • 虞曹令

    官名。北魏前期尚书省虞曹尚书属官。《魏书·安同传》: “(安平城)袭爵,官至虞曹令。为乙浑所杀。”参见“虞曹”。

  • 戎部

    官署名。渤海国置,右六司支司之一,置郎中、员外,以主其事。

  • 中尉候

    指中尉所属的候官。候掌侦察。式道候,掌持麾示门官。车驾出还,式道候持麾至宫门,门乃开。见《汉书·百官公卿表》。

  • 总领南面戍兵

    官名。辽朝置。南京兵马都总管府官员,统领南面与宋交界处之戍兵。景宗时,诏耶律休哥总南面戍兵。

  • 吏部员外郎

    官名。①吏部头司吏部司次官。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始置一员,掌本曹籍帐,侍郎缺则代理曹事。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后又置选部承务郎行其职。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复旧,置二员,一掌核实选人解状、簿

  • 委署护军校

    官名。清朝八旗护军营之职官。乾隆四十一年(1776)于护军内遴选材力优良者七十七人充任,给金顶虚衔,仍食护军月饷。

  • 西陵陵寝礼部衙门

    官署名。清朝管理西陵陵寝三衙门之一。设于直隶易州 (今河北易县)。包括泰陵、泰东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及崇陵等七处。设郎中四人,员外郎十五人,主事二人及读祝官、赞礼官、笔帖式等。掌西陵之判署文

  • 大睦亲府

    官置名。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由大宗正府改置,掌皇族政务。置判大睦亲事、同判、同佥等职。其长官由皇族中族属亲近者担任。官署名。宋朝设大宗正司,掌管皇族宗派属籍以定亲疏。其官有卿、少、丞、主簿各一人

  • 法部左参议

    官名。清末法部职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左、右各一人,正四品,简任。掌总核参议厅事务,并审议各司重要事件。

  • 金部郎官

    金部郎中、员外郎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