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司正

司正

①官名。周朝及晋等诸侯国置。为宾主宴会监礼官。《仪礼·乡饮酒礼》:“作相为司正,司正礼辞许诺。”郑玄注:“作,使也。礼乐之正,既成,将留宾,为有懈怠,立司正以监之。”《国语·晋语一》:“公饮大夫酒,令司正实爵。”韦昭注:“司正,正宾客之礼者。”②女官名。掌纠察宫闱、戒令、谪罚等事。隋炀帝始置,二人,从六品,属尚宫局。唐朝改置,为宫正之佐,二人,正六品,宫人不供职者,以牒取裁,小事决罚,大事奏闻。宋沿唐制。金同,置二人,与宫正同掌总知宫内格式、纠正推罚之事。明朝宫正司亦置,二人,正六品。


1、礼官名,掌在宴会上监礼。《仪礼·乡饮酒礼》:“作相为司正,司正礼辞许诺。主人拜,司正答拜。”《国语·晋语一》:“公饮大夫酒,令司正实爵。”注:“韦昭曰:司正,正宾客之礼者。”《后汉书·郅恽传》:“恽于下坐愀然前曰:司正举觥,以君之罪,告谢于天下。”

2、女官名,掌监察,宫人不供职者,以牒取裁,小事决罚,大事奏闻。隋置二人,从六品,属尚宫局。唐置二人,正六品,为宫正之佐。宋、金皆沿唐制,掌纠正推罚等事。明置二人,正六品,属宫正司。见《隋书·后妃传》、《新唐书·百官二·宫官》、《明史·职官三·女官》。

猜你喜欢

  • 河南道监察御史

    明清都察院所属河南道之主官。掌道事。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三至五人,后增至十人。南京都察院亦设二人。皆正七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乾隆十四年(1749)定制,设掌印御史满、汉各一人,御史满

  • 二千石官长

    指郡守、郡尉和县令、县长。郡守、郡尉官俸二千石,县令、县长称为“长吏”。《汉书·武帝纪》:“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注:“师古曰:谓郡之守尉,县之令长。”参看《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郡县》。

  • 将官

    见“将”。陆海空军官佐等级中的上等。南京临时政府分为大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三级。北洋政府分为上将、中将、少将三级。国民党政府沿置,又将上将一级区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与二级上将三阶。

  • 大司理

    官名。又称“大理”。春秋战国齐置。掌刑狱。《管子·小匡》: “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为大司理。”

  • 挂牌

    清朝地方知府以下官员,凡经任免者,由各省布政使将任免公告书于粉漆牌上,在政政使衙署前揭出,称挂牌。清代铨选制度中的一项规定。清代地方官员自知府以下出缺时,由各省布政使派员署理, 在衙署前悬牌公布,称为

  • 京东西南三路检察司

    官署名。金朝宣宗兴定四年(1220)置。主管检察支散军粮,验军户实给,均军户差役,劝农种,禁私杀马牛、和盐酒曲。设使、副使领司事,秩从六品、正七品。官署名。金兴定四年(公元1220年)置,掌检察支散军

  • 官邪

    春秋时期指官吏贪赃枉法。《左传·桓公二年》: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 银枪效节军

    五代时藩镇的牙兵。为后梁魏博节度使杨师厚所置, 因其以“都”为编制单位,亦称银枪效节都。其将士待遇优厚,地位较高,成为当时典型的骄兵悍将。《旧五代史·杨师厚传》说杨师厚“专割财富, 置银枪效节军,凡数

  • 南统将军

    官名。北魏初置。明元帝永兴(409—413)初,长孙道生为之,兼冀州刺史。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改定官制后未见。见《魏书·长孙道生传》。

  • 丰储仓所

    官署名。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置,设提领一人,监官二人,掌桩管米收藏之事,非奉朝廷指挥不许支拨。属吏有职级一人,主管文字一人,贴司一人,手分一人。隶司农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