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史官

史官

掌管保藏国家典籍、记录王命、著述历史的官员。殷朝史官有作册。周朝王室有太史、内史。诸侯王国亦有国史,称南史、左史、御史等。《周礼·春官》又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六官所属职官都有史。秦汉以后历朝则泛指修史之官。如西汉置太史令,魏晋称大著作,北齐以后专置史馆,唐朝修史乃属兼典史职的修撰及直馆。元、明以后,翰林学士兼任史事,故翰林也有太史之称。


掌写史记事之官。《世本》注:“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苍颉、沮诵居其职;夏商时分置左右,故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西周有史,掌书,见《周礼·天官·冢宰》;东周各国皆有史官,掌记时事,故晋有《乘》,楚有《梼杌》,鲁有,《春秋》,见《孟子·离娄》。汉有太史,掌天文历史及有关资料,《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朕奉郊祀,登灵台,见史官,正仪度。”注:“史官即太史,掌天文之官也。”《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琅邪孝王京》:“(京)数上诗赋颂德,帝嘉美,下之史官。”

猜你喜欢

  • 大承华普庆寺都总管府

    官署名。设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掌大承华普庆寺僧众、寺产。二年,改为延禧监,又改崇祥监。四年,升崇祥院,秩正二品。泰定四年(1327),复改为总管府。天历元年(1328),改为崇祥总管府。

  • 守道

    官名。又称分守道。明清道员之一。主掌钱谷之事。如再兼某衔者,则更兼管其事。明朝永乐(1403—1424) 年间,常派方面官巡视民瘼,遂定布政司之右参政、右参议分守各属府州县。共设六十道。两京不设布政司

  • 昂邦章京

    满语官名。武职。汉译为“总兵”。

  • 大公平

    官名。三国吴时期评定士族内部品第的官员。《三国志·潘濬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襄阳习温为荆州大公平。大公平,今之州都。”官名,三国时吴置,掌州郡选举人才,铨定九品。《三国志·吴书·潘濬传》:“濬

  • 爰书

    秦汉司法机关通行的文书,有一定程式。睡虎地秦墓竹简》和《居延汉简》中均保存有完整的爰书,内容包括以下各项: 司法案件的诉辞、供辞、现场检验记录和案件的综合性报导等。

  • 平头部丞

    官名。北齐置,掌平头部。见“平头部”。官名。北齐典农署令所属,掌管平头屯田耕种事务。平头,地名。

  • 考工司郎中

    官名。清末外务部考工司长官,光绪二十七年 (1901) 设。掌司事。正五品,奏补。

  • 翼长

    官名。清朝八旗武职官员。初名“翼领”,乾隆(1736—1795)时改称。健锐、火器、神机、善扑等营及陵寝、围场等处均设。其名称有别,品秩悬殊,职掌各异。如火器营所辖内外二营、健锐营所辖左右二翼各设翼长

  • 仙尉

    宋朝县尉俗称。

  • 承化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 (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班,拟先锋将军等号,大通三年 (529)定制后,改拟伏波将军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