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十二道监察御史

十二道监察御史

官名。明朝各道监察御史的合称。洪武十五年 (1382) 始于都察院下置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道监察御史,各道置监察御史三至五人,正九品。十七年,改正七品。建文二年 (1400)改十二道为左、右两院。成祖夺位后,复旧制。永乐元年 (1403) 改北平道为北京道。十八年,罢北京道,增设贵州、云南、交阯三道,遂成十四道。

猜你喜欢

  • 中京大内都部署

    武官名。辽置,见“中京大内都部署司”。

  • 判秘阁事

    官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置,以秘书监兼任。后以两省五品以上官充任。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秘阁并归秘书省,遂罢。官名。见“秘阁”。

  • 东京留守行辽阳府尹事

    官名。辽为南面官。东京留守司长官兼治辽阳府。一般以朝廷要员充任。下设副留守、判官、推官等职。金朝以留守带本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秩正三品。

  • 左虎贲率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左武伯中大夫属官,统禁军虎贲士,负责皇帝临朝及出行的侍卫,下设左虎贲率中士、左虏贲倅长下士以佐其职。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记言

    史官的别称。《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所以“记言”便成了史官的别称。

  • 催阵使

    使职名。唐僖宗中和元年(881) 车驾御成都府��, 置京城四面催阵使, 以守兵部尚书王徽充。

  • 充人

    官名。《周礼》地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负责饲养祭祀用牲。《周礼·地官》: “充人,下士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掌系祭祀之牲牷。祀五帝,则系于牢,刍之三月。享先王,亦如之。凡散祭祀之牲,系于

  • 河渠署令

    官名。即河渠令。

  • 考察政治馆

    官署名。清末预备立宪机构。光绪三十一年 (1905) 令设,次年开馆。掌研究各国政法制度,斟酌损益,编纂进呈。政务处王大臣兼领,下置提调二人,并章京等。三十三年改为宪政编查馆。

  • 郡议曹祭酒

    郡散吏名。汉代置,无实际职掌,考见“议曹掾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