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十三衙门

十三衙门

即内十三衙门。又称内十三道。清初宦官衙门之统称。顺治十年 (1653) 六月,以内务府事繁,依明内监二十四衙门例加以精简设立,即乾清宫执事官、司礼监、御用监、内官监 (后改宣徽院)、司设监、尚膳监、尚衣监、尚宝监 (后改尚宝司)、御马监、惜薪司、钟鼓司 (后改礼仪监、礼仪院)、直殿局、兵仗局。十一年,复设尚方司 (后改尚方院)。同年,裁内务府,以十三衙门代行其事,掌皇家之衣、食、住、行。十八年,圣祖即位,以防宦官擅权,革去十三衙门,恢复内务府,遂为定制。详见各监、司、局条。


清顺治十一年,命工部立十三衙门,设司礼、御用、御马、内官、尚衣、尚膳、尚宝、司设八监,尚方、惜薪、钟鼓三司,兵仗、织染二局。与明代二十四衙门类似。康熙即位后裁撤。见《清史稿·职官五·内务府》。

猜你喜欢

  • 简任职技术人员任用资格

    依照国民党政府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十一月四日公布的《技术人员任用条例》规定,具有下列资格之一的公务员可任用为简任职技术人员:一、现任或曾任简任职技术人员经甄别审查或考绩合格者; 二、现任或

  • 详复司

    官署名。北宋太宗淳化元年(990)置,掌复审天下大辟狱案,设详复官领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以详复之事归诸路提刑司,刑部不复详复。哲宗元祐元年(1086),刑部复置详复案。

  • 大行人

    官名。周朝置。主管四方宾客朝觐礼仪事务的长官。大夫爵。《逸周书 ·王会》: “相者,大史鱼、大行人皆朝服有繁露。”《大戴礼记·朝事》:“《礼》:大行人以九仪别诸侯之命,等诸侯之爵,以同域国之礼,而待其

  • 大都箭局

    官署名。元朝置,隶武备寺,秩从七品,掌制造箭矢。置大使、副使各一员。

  • 县司法公署审判官考试

    北洋政府选拔县级司法官的考试制度。依照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五月一日公布的《县司法公署审判官考试任用章程》的规定关于县司法公署审判官的考试由各省高等审判厅厅长于省会组织典试委员会执行。典试委员会设

  • 传国

    以国相授。即转让王位。《吕氏春秋·不屈》:“魏惠王谓惠子曰: ‘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惠子辞。”

  • 内匠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冬官府匠师中大夫内匠上士佐官,正二命。

  • 应天府少尹

    官名。北宋陪都应天府副长官,从四品,不常设。

  • 百人督

    官名。三国魏置。为统领百人的将领,位在牙门之下。蒋济为护军,主武官选举,货赂大行,时有谣言: “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官名,三国魏置,为统帅百人的军官。

  • 小宫

    官名。西周置。 见《��从盨铭》。参与土地宅邑的交付事宜。职位大小与具体职掌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