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下大夫

下大夫

①官爵名。周朝官制大夫爵中最低一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春秋时大国下大夫相当于小国下卿之位。《左传》成公三年: “上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晋、郑、吴等国下大夫或称为“嬖大夫”。参见“大夫”。②新莽官秩名。《汉书·王莽传》,始建国元年(后9): “更名秩百石曰庶士,三百石曰下士,四百石曰中士,五百石曰命士,六百石曰元士,千石曰下大夫。”③北魏官名。尚书诸曹及内都、外都等曹皆置,位在诸曹令之上,多由此迁本部尚书。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定为四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无此职。④西魏、北周官名。天官、地官等六府皆置,多为各司次官,如“小宗师下大夫”、“小膳部下大夫”等,亦有为较次要之司长官的,如“司门下大夫”、“司射下大夫”等。正四命。周武帝建德二年(573),省六府诸司中大夫以下官,府置四司,以下大夫为长官,上士为次官。宣帝即位后,复旧。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官名,春秋时晋置此官,位在卿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故晋国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王莽时称千石俸为下大夫,也代指千石俸的官员。《汉书·王莽传》:“更名秩百石曰庶士,三百石曰下士,四百石曰中士,五百石曰命士,六百石曰元士,千石曰下大夫。”

猜你喜欢

  • 司计郎中

    官名。即比部郎中,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改,肃宗至德二载(757)复名比部郎中。官名。唐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改比部郎中为司计郎中,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复旧。

  • 榷酤官

    官署名。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 置,主管酒类专卖,昭帝始元六年(前81) 罢郡国榷酤官,改征酒税。官名,汉武帝天汉年间置,掌酒类专卖,昭帝始元六年罢,改为征收酒税。

  • 田正

    ①官名。古代农官之长。即稷。《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后土为社; 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杜预注: “弃,周之始祖,能播百谷,汤既胜夏,废柱而以弃

  • 宁东将军

    官名。①西晋赵王司马伦建始元年(301)置,以加扬州刺史郗隆。十六国前燕张平、大夏亦置。②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置,四宁将军之一,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十二班,地位相当于镇东将军。

  • 美御

    女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为三夫人之一。《汉书·王莽传下》:“备和嫔、美御、和人三,位视公。”

  • 内膳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 置,北周沿置。天官府膳部中大夫属官,员二人,掌帝、后饮食烹制,凡进食必先尝之。下设内膳中士及主食十二人以佐其职。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罢。

  • 干办公事

    官名。宋朝置,简称干办官、干办、干官。旧称勾当公事,后避宋高宗赵构名讳改。为制置使、总领、安抚使、镇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都大提举茶马、都大提举坑冶等属官,分掌有关具体事务。官名。详见“干办”条

  • 王国斋帅

    官名。北齐于王国置斋帅四人,掌铺设洒扫之事。

  • 司川大夫

    官名。即水部郎中,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 (670) 复名水部郎中。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改水部郎中为司川大夫。咸亨元年复旧。见《通典·职官五·工部尚书》,参看“水部郎中”条。

  • 六厩令丞

    官名。西汉武帝时置六厩令及丞,属水衡都尉,主管养马。六厩之名不详,水衡都尉不主马政,上林之六厩不可能就是太仆所属的六厩,太仆的六厩规模很大,各置令丞,其厩也不必在上林,故上林六厩大概是上林中的小型马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