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三署郎

三署郎

东汉光禄勋所辖左、右、五官三中郎将署所掌郎官合称。时罢车、户、骑三将,故中郎、侍郎、郎中皆分属三署。以郡国所举孝廉补之,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以供官吏人材之储备。其功高久次者得举茂才。尚书郎亦从中选任。三国吴沿置。魏、蜀不置三署,后其称遂废。


三署郎,即三署中的郎官。有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秩比四百石;郎中,秩比三百石;无定员,多至千人,皆掌执戟宿卫。三署指五官中郎将署,左中郎将署,右中郎将署,皆秩比二千石,属光禄勋。(见《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元兴元年春正月戊午,引三署郎召见禁中,选除七十五人,补谒者、长、相。”《后汉书·孝安帝纪》:“诏选三署郎及吏人能通《古文尚书》、《毛诗》、《谷梁春秋》各一人。”“八月庚午,初令三署郎通经术任牧民者,视事三岁以上,皆得察举。”

猜你喜欢

  • 同紫微黄门三品

    宰相职衔。即同中书门下三品,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五年复名同中书门下三品。官名。唐玄宗于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门下省为黄门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称同紫微黄门三品。五年(公元7

  • 道右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仿《周礼》道右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司右中大夫属官,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 罢。参见“道右”。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有道右上士二人,为王的象路的陪乘;王下车,把

  • 掌膳署

    见“典膳署”。

  • 右侍上士

    官名。西魏、北周时天官府宫伯中大夫属官,正三命。与左侍上士共同负责皇帝寝宫的安全。皇帝临朝及出行时,亦随侍左右。皆披银甲,执麟环长刀,刀用银饰。北周多作为起家官,周武帝即位初期,宇文孝伯任职,常陪侍武

  • 诏命

    见“诏”①。

  • 荡寇将军

    官名。东汉末置,为杂号将军,统兵出征。三国两晋、南朝沿置,魏、晋、宋皆八品 (一说魏为五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一班,陈改为拟九品,比秩四百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 尚书比部郎

    参见“比部郎”。

  • 南台治书

    即“治书侍御史”。《梁书·武帝纪上》:“副子生南台治书道赐。”

  • 协办

    清朝内阁置协办大学士,简称“协办”,详见“协办大学士”条。

  • 司奉郎

    散阶名号。金朝置,为内侍阶官,二十五阶之第二十四阶,秩从九品上。元朝沿置,为十四阶之第十三阶,正八品。明洪武四年 (1371) 亦置,以授正八品内官。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内侍官,自从四品始,以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