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隆化县

隆化县

①唐贞观十 一年 (637) 置,属涪州。治所即今四川南川市。《元和志》 卷30宾化县: 隆化县“以县西永隆山为名”。先天元年 (712) 改为宾化县。北宋熙宁三年 (1070) 改为宾化砦,四年 (1071) 复置隆化县,七年 (1074) 属南平军。南宋嘉熙三年(1239) 移南平军治此。元至元二十二年 (1285) 军废,并入南川县。

②五代梁开平二年 (908) 改兴唐县置,治所即今河北蔚县。后唐同光初复改兴唐县。

③清宣统二年 (1910) 置,属承德府。治所在唐三营 (今河北隆化县北七十五里)。民国初属直隶热河道。1915年移治黄姑屯 (今隆化县)。1928年属热河省。1956年属河北省。


(1)古县名。(1)唐贞观十一年(637年)析巴县置,治今重庆市南川市,属涪州。以县西永隆山为名。先天二年(713年)改宾化县。北宋初复改隆化县。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废。(2)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改兴唐县置,治今河北省蔚县。唐同光初复改名为兴唐县。(2)今县名。在河北省东北部,东邻内蒙古自治区。属承德市。面积5497平方千米。人口41.5万。辖10镇、15乡。县人民政府驻隆化镇。北魏置燕乐县,属安州广阳郡,州、郡、县同治今隆化镇北。普泰元年(531年)改燕乐县为方城县,后为库莫奚、奚地。辽置北安州、兴化县于安州故城。元改兴化县为兴安县,至元五年(1339年)废。明为兴州卫,洪武四年(1371年)废入诺音卫。清初为四旗厅、热河直隶厅地,后为承德府丰宁县地。宣统二年(1910年)析丰宁县东部、承德府西北部置隆化县,寓意“隆盛,开化”,治唐三营,属承德府。1913年废府,属热河特别区。1915年迁治今址。1928年属热河省。1938年属晋察冀边区。1955年属河北省承德专区,1960年属承德市,1961年复属承德专区(1968年改地区)。1993年划归承德市。地处冀北山地丘陵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滦河、伊逊河、伊玛图河等流经。东部有龙门、二道湾、瓦房三水库。水资源丰富,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玉米、谷子、大豆、稻等。林牧业发达,为全国用材林和商品牛生产基地县。森林覆盖率36%,有松、桦、杨、榆、柞等树种。工业有机械、建材、化工、酿酒、造纸等。京通、承隆铁路及京加、承赤西线公路交会境内。古迹有隆化土城子遗址。纪念地有董存瑞烈士陵园。


猜你喜欢

  • 西原隰

    即今河故城县西北十八里西原隰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9故城县:西有西原隰。

  • 苇桥

    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或在库尔勒市境。《后汉书·班超传》:永元六年(94),超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讨焉耆,兵到尉犁界,“焉耆国有苇桥之险,广乃绝桥,不欲令汉军入国。超更从它道厉度”。清祁韵士《西

  • 古城名。在今山东济南城东三十里。《寰宇记》卷19历城县引 《三齐记》 称: 鲍城 “鲍叔牙所食邑也”。《明一统志》 卷22济南府载: “世传鲍叔牙、管仲分金于此,山下有鲍城。”古邑名。春秋齐邑。在今山

  • 清洋陂

    在今福建晋江市北。《方舆纪要》 卷99泉州府晋江县: 清洋陂 “在府南。陂八十有二,洋陂最大,邑南诸洋俱受溉焉。自烟浦而西,水之小者为溪,大者为浦,溪浦分流之际,则筑土为陂,以溉溪旁之田。自南安县之九

  • 浮洋市

    即今广东潮安县西北浮洋镇。清属海阳县。置巡司于此。即今广东省潮安县西南浮洋。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置巡检司于此。

  • 牛椆溪

    即今台湾省嘉义县北朴子溪。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1:“牛椆溪自鹿子埔山西发源,西过覆鼎山南,又西过诸罗县山之北、打猫社之南,至南世竹西入龟子港,同猴树港而入于海。”

  • 槃头郡

    北魏置,属东益州。治所在苌举县 (今陕西略阳县西北嘉陵江西长峰南)。因水盘曲为名。辖境相当今陕西略阳县地。北周废。北魏置,治苌举县(今陕西略阳县西北、嘉陵江西长峰南)。属东益州。辖境约今陕西省略阳县西

  • 罗峒隘

    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清一统志·惠州府》: 罗峒隘 “在博罗县东北象头山南,为陆路要害”。

  • 嵓录县

    即岩绿县。隋置,为朔方郡治。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古城。《新唐书·地理志》 夏州朔方郡朔方县: “本嵓录,贞观三年更名。”

  • 孟并 (併) 长官司

    元至顺二年 (1331) 置孟并军民长官司,直属云南行省。治所在今缅甸北部蒙米特。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