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县
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 置,属直隶朝阳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奈曼旗东南鄂尔土板。宣统三年 (1911) 移治水泉 (今辽宁阜新蒙古自治县)。1914年划归热河特别区。1928年属热河省。1949年属辽西省。1954年划归辽宁省。1951年徙治阿金(今辽宁阜新县)。1958年改设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古旧县名。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置。治懿州城(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宣统三年(1911年)迁治阜新镇。属承德府。1957年撤销,改设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 置,属直隶朝阳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奈曼旗东南鄂尔土板。宣统三年 (1911) 移治水泉 (今辽宁阜新蒙古自治县)。1914年划归热河特别区。1928年属热河省。1949年属辽西省。1954年划归辽宁省。1951年徙治阿金(今辽宁阜新县)。1958年改设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古旧县名。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置。治懿州城(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宣统三年(1911年)迁治阜新镇。属承德府。1957年撤销,改设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亦作乌第河。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北流入鄂霍次克海。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3:“乌底河在底拉河西北,出外兴安岭南麓,东流二百里入海。分界时此两河为瓯脱地。盖昔日东海之境极于此焉。”
在今四川茂县西南石鼓乡南石鼓。《宋史·王光祖传》:“吐蕃国茂州,光祖领兵三千,会王中正破鸡宗关,贼据石鼓村,扼其半道。中正召诸将问计,光祖独请行。既抵石鼓,择锐兵分袭吐蕃背,出其不意,皆惊遁,遂会中正
即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以其旗色尚黑,故名。都城在今伊拉克巴格达南库法。《新唐书·西域传》: 白衣大食 “传十四世,至末换,杀兄伊疾自王,下怨其忍。有呼罗栅木鹿人并波悉林将讨之,徇众曰: ‘助我者,皆
在今陕西三原县西北三十里。《史记·秦本纪》:“与晋战于石门。”《正义》引《括地志》:“尧门山俗名石门,在雍州三原县西北三十三里。上有路,其状若门,故老云尧凿山为门,因名之。武德中于此山南置石门县。”
在今山西太原市北。《元和志》 卷13晋阳县: “捍胡城,一名看胡城,在县北二十三里。”
明永乐元年(1403)置,直属云南都司。治所在大侯寨(即今云南云县)。宣德三年(1428)改大侯州。明永乐元年(1403年)析麓川平缅地置,治今云南省云县罗闸河南岸。直隶云南都司。宣德三年(1428年
汉广陵城的别称。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之蜀冈。秦、汉于此置广陵县,汉为广陵国治。晋以后因竟陵王诞之乱,城邑荒芜,故曰芜城。南朝宋鲍照有《芜城赋》,注:“登广陵故城”而作。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蜀岗上。即秦汉
古名屿。即今台湾澎湖岛东北奎壁山。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1:龟壁山,“龟壁,海物名。山下最多,山因以为名”。
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平城故城。为北魏著名寺庙。 《水经·㶟水注》: “东郭外, 太和中,阉人宕昌公钳耳庆时立祗洹舍于东皋。椽瓦梁栋,台壁棂陛,尊容圣像,及床坐轩帐,悉青石也。图制可观,所恨
1938年析疏附县置,属新疆省。治所即今新疆阿图什市。1943年改为阿图什县。1938年由疏附县析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1943年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