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邵阳县

邵阳县

①西晋改昭阳县置,属邵陵郡。治所在今湖南邵东县东。南朝梁省入邵陵县。

②东晋太宁元年(323)改邵武县置,属建安郡。治所即今福建邵武市。明嘉靖《邵武府志》卷2:“郡有樵岚山,樵水出焉。治在其阳,故曰邵阳。又曰樵川,又曰樵阳也。”故邵武别名樵川。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复为邵武县。

③隋平陈后改邵陵县置,属潭州。治所即今湖南邵阳市。《元和志》卷29邵阳县:“在邵水之阳,故名。”大业初属长沙郡。唐为邵州治。五代晋天福中楚马希范改为敏政县。后汉复为邵阳县。南宋为宝庆府治。元为宝庆路治。明为宝庆府治。1913年改为宝庆县。1926年复改邵阳县。1952年迁治塘渡口镇(即今邵阳县)。


(1)古县名。东晋太宁元年(323年)置,治今福建省邵武市。属建安郡。嘉靖《邵武府志》:“郡有樵岚山,樵水出焉。治其阳,故曰邵阳,又曰樵川,又曰樵阳也。”故邵武别名樵川。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复为邵武县。(2)今县名。在湖南省中部,资水上游。属邵阳市。面积 1997 平方千米。人口93.4万。辖12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塘渡口镇。《元和郡县志》邵阳县:“在邵水之阳,故名。”西汉初置昭陵县,属长沙国。治今邵阳市旧城区。元始五年(5年)封长沙剌王子刘赏为昭阳侯,邑于昭陵县东南境(今邵东县境)。三国吴改昭阳侯国为昭阳县;昭陵、昭阳县均属昭陵郡。西晋初,避司马昭讳改“昭”为“”,邵阳政区名称始此。隋开皇初省邵阳县入邵陵县,九年(589年)改邵陵县曰邵阳县,属潭州;移邵阳县治于邵陵故城(即今邵阳市区)。大业中属长沙郡。贞观十年(636年)属邵州。天宝元年(742年)属邵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邵州。五代晋改称敏政县,属敏州;汉复称邵阳县,属邵州。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属宝庆府。元属宝庆路。明、清属宝庆府。1913年改称宝庆县。1914年属湘江道,1922年直属省。1926年复称邵阳县。1949年属邵阳专区。1950年析邵阳城区置邵阳市(县级)。1952年析东部置邵东县,析北部及新化县南部置新邵县,划武冈县东北部来属。同年县人民政府迁塘渡口。1968年属邵阳地区,1986年属邵阳市。地处湘中丘陵西南部。赧水、夫夷水、檀江流经境内。诸水沿岸地势平坦,形成河谷盆地,有白仓、板桥、东山、谷洲四大著名田畴。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主产稻、甘薯、小麦,大豆次之。经济作物多油茶、油菜籽、花生、油桐、柑橘、棉花、茶叶、烟草、黄花菜、辣椒等。饲养业以养猪为主。林产多松、杉、竹。矿产有煤、锰、锑、铁、大理石、石膏等。工业有机械、造纸、化肥、酿酒、烤烟、化工、印刷等。207、320国道和邵永公路经此。资水、夫夷水可航机船。纪念地有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名胜古迹有响水洞和芙蓉峰摩崖石刻、江东桥亭。


猜你喜欢

  • 邪米思干

    即寻思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元《长春真人西游记》:“过大河至邪米思干大城之北。”即此。即“寻思干”。

  • 石成县

    亦作石城县。西汉置,属右北平郡。治所在今辽宁建昌县西。东汉废。

  • 高家坨

    一名高坨子。即今辽宁海城市西北六十里高坨镇。清光绪 《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 海城县图: 西北有高家坨。

  • 榄口山

    在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十五里。《清一统志·柳州府》: 榄口山 “连延数十峰,高千丈,深林密箐,为邑要区”。

  • 之莱山

    在今山东平度市西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36平度州“天柱山”条下:“《通志》:山之东曰之莱山,东连大泽、御驾、明堂诸山。”《清一统志·莱州府一》:之莱山,“曹学佺《名胜志》:汉人祀月之处。山有秦篆悬崖

  • 符度山

    即浮山、浮度山。在今安徽枞阳县东北。《寰宇记》 卷125桐城县: “符度山在县东九十里。其山岭三岩下,约容三五十人,及天井一所。泉常如霢霂,下通深潭。”

  • 青牛渊

    即今河北蔚县东北五十里莲花池。《水经·㶟水注》: “祁夷水东北径青牛渊, 水自渊东注之。耆彦云: 有潜龙出于兹浦,形类青牛焉,故渊潭受名矣。潭深不测,而水周多莲藕生焉。” 即此。

  • 侧耳岩

    在今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西。清嘉庆《马边厅志略》 卷2: 侧耳崖在 “治西二十余里。峭壁临江,缘岩凿路,仅可通一人,为达犍、嘉要道”。

  • 峙滩镇

    即今江西浮梁县北五十里峙滩乡。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 卷14: 浮梁县北有乞儿滩汛。民国《江西分县新图》: 浮梁县东北有侈滩。

  • 高平山

    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水经·泗水注》:“泗水南径高平山。山东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与众山相连。其山最高顶上方平,故谓之高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