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通济堰

通济堰

①南朝梁修。在今浙江丽水市西南四十八里堰头村。《方舆纪要》 卷94 松阳县: 通济堰,“《志》 云: 萧梁时詹、南二司马始创此堰,宋元祐以后不时修筑,乾道中州守范成大复加茸治,以溉松、遂二县之跷��”。

②亦名远济堰。唐开元中,益州长史章仇兼琼开。在今四川新津、彭山、眉山三县境内。自新津东南二里宝子山引岷江水,南流至眉山县,溉岷江以西农田。《新唐书·地理志》 彭山县: “有通济大堰一,小堰十,自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百二十里至州西南入江,溉田千六百顷。”


又称远济堰。在今四川省新津县西南、彭山县西北。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益州长史(一作采访使)章仇兼琼开,自新津县邛江(今南河)口引渠南下,至眉州(治今眉山市)西南入大江,长百二十里,溉眉州、彭山之田千六百顷。五代、元、清相继重修。


猜你喜欢

  • 野坂戍

    亦作冶坂。在今河南孟县西南三十五里。《宋书·王康传》: “索虏野坂戍主黑弰公游骑在芒上。” 即此。

  • 马场曲

    即今广东从化市。明弘治九年(1496)从化县由横潭村(今花都市新华镇横潭村)迁治于此。

  • 秋栅

    在今安徽霍邱县北。《资治通鉴》: 唐兴元元年 (784),孝希烈遣将杜少诚取寿州及江都,寿州刺史张封建“遣其将贺兰元均、邵怡守霍丘秋栅,少诚竟不能过”。即此。在今安徽省霍邱县北。唐兴元元年(784年)

  • 呼延谷

    即黑山。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唐高宗调露元年 (679) 裴行俭大破突厥于此。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北昆都仑河谷口。《资治通鉴》:唐开元四年(716年),突厥降户叛,“将军郭知运以朔方兵邀击之,大破其

  • 石景山

    又作石径山。在今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部。海拔184米。为永定河河防要地。《明史·河渠志》:万历十五年(1587)九月,“神宗幸石景山临观浑河”。即此。

  • 祐川县

    ①唐贞观四年 (630) 置,属羁縻盖州。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境。后废。②唐先天元年 (712) 改基城县置,属岷州。治所在今甘肃宕昌县西北四十八里理川镇。《元和志》卷39岷州祐川县: “取县西祐

  • 东布特哈总管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分布特哈副都统嫩江东部地置,属黑龙江省。治所即今黑龙江讷河市。宣统二年(1910)改置讷河直隶厅。

  • 俱轮泊

    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呼伦湖。唐代为室韦诸部居地西境。《旧唐书·室韦传》: 望建河 “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又说,“今室韦最西与回纥接界者,乌素固部落,当俱轮泊之西南”。

  • 会基山

    在今云南牟定县东南。《明一统志》卷86楚雄府:会基山“在定远县南四十里。高可三千仞,连亘数百里,有五十余峰,群山之脉皆起于此。上有会溪关”。

  • 龙洲

    ①即今江西信丰县东南龙州圩。清同治《赣州府志》卷3:信丰县有“龙洲”墟。②即龙陂。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北纪南城西南。《晋书·桓玄传》:东晋元兴三年(404),“何无忌等攻桓谦于马头,桓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