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赵州

赵州

①北齐改殷州置,治广阿县 (今河北隆尧县东旧城)。《元和志》 卷17赵州: “因赵国为名。” 隋开皇中改置栾州,寻复为赵州。唐武德元年 (618)移治柏乡县 (今河北柏乡县),四年又移治平棘县(今赵县)。天宝初改为赵郡,乾元初复为赵州,辖境相当今河北宁晋、元氏、赵县、赞皇、高邑、栾城、临城、柏乡等县及隆尧县一部分。北宋宣和初改为庆源府。金改名沃州。元复名赵州,属真定路。明洪武初省平棘县入赵州,属真定府。清雍正二年 (1724)升为直隶州。1913年废为县。

②元至元十一年 (1274) 改赵赕千户置,属大理路。治所在今云南大理市东十六里凤仪镇。明、清属大理府。1913年废为县。


(1)北齐天保二年(551年)改殷州置,治广阿县(今河北隆尧县东旧城),唐武德初移治柏乡县(今属河北)。武德四年(621年)移治平棘县(今河北赵县)。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宁晋、元氏、赵县、赞皇、高邑、栾城、临城、柏乡、隆尧等地。北宋属河北西路。宣和元年(1119年)升为庆源府,金天会七年(1129年)复降为赵州。天德三年(1151年)改为沃州,元复置赵州,属真定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州治平棘入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属直隶。1913年省州为赵县。州南洨河上有著名的隋大业年间所建安济桥,俗称赵州桥。(2)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治今云南省大理市东凤仪镇。属大理路。明清属大理府。1913年废州,改为赵县,因与直隶省(今河北省)赵县重复,1914年改名凤仪县。1960年撤销,并入大理市。


猜你喜欢

  • 柴汶水

    一名淄水。上源即今新泰市西北羊流河,西南流合今小汶河,西经柴县北,折西北至泰安市南大汶口入大汶河。《水经· 汶水注》: “汶水又南,左会淄水。水出泰山梁父县东……淄水又径梁父县故城南,淄水又西南径柴县

  • 冷蔡支线

    从湖南冷水滩(今冷水滩市)至蔡家埠(今蔡市乡)。长13.1公里。为湘桂铁路支线。1943年建成。1946年被拆除。

  • 吗里城

    在今云南昭通市东五里。《清一统志·昭通府》:吗里城“在恩安县东五里。明万历间建。遗址尚存”。

  • 逾 (踰) 越山

    又名明越山。在今四川重庆市西北。《方舆纪要》 卷69重庆府巴县: 逾越山 “在府西七十里。其峰峻拔,高出众山,因名”。

  • 都匀府

    明弘治七年 (1494) 置,属贵州布政司。治所即今贵州都匀市。辖境相当今贵州都匀、凯里二市及麻江、平塘、独山三县和三都水族自治县地。1913年废。明弘治七年(1494年)置,治都匀卫(今贵州都匀市)

  • 㱔井镇

    北宋置, 属富顺监。 在今四川富顺县东。《元丰九域志》 卷7富顺监: 㱔井在 “监东六十三里”。

  • 利县

    西汉置,属齐郡。治所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四十里利城。东汉属乐安国。西晋改利益侯国。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属齐郡。南朝宋废。

  • 乌德鞬山

    即于都斤山。今蒙古国西南杭爱山。《新唐书·回鹘传上》:骨力裴“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天子以为奉义王,南居突厥故地,徙牙乌德鞬山、昆河之间”。又同书《地理志下》:“回鹘衙帐,东有平野,西据乌德鞬山。”即

  • 歌乐山

    ①在今广东高明市西南。《舆地纪胜》卷96肇庆府: 歌乐山 “ 《郡国志》 云: 端州歌乐山,风起声如音乐”。《方舆纪要》 卷101高明县: 歌乐山 “在县 (治今明城镇) 西二十五里,高三百余丈,周二

  • 兴桥栅

    在今河南遂平县东南三十里张柴村东。《资治通鉴》:唐元和十二年(817),李祐“守兴桥栅”。即此。在今河南省遂平县东南张柴村东。《资治通鉴》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淮西将李祐“守兴桥栅,常陵暴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