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灵山
一名碧凌山。在今福建漳平市西北。明嘉靖 《漳平县志》 卷2: 碧灵山 “在和睦里西埔社。秀拔端耸,葱碧倩丽。……自昔多传仙迹,龙岩、漳平两县初发文风,皆肇于此”。《方舆纪要》 卷99漳州府漳平县: 碧灵山在 “县西北五十里,亦曰碧凌山。黛色青苍,高凌霄汉”,故名。
一名碧凌山。在今福建漳平市西北。明嘉靖 《漳平县志》 卷2: 碧灵山 “在和睦里西埔社。秀拔端耸,葱碧倩丽。……自昔多传仙迹,龙岩、漳平两县初发文风,皆肇于此”。《方舆纪要》 卷99漳州府漳平县: 碧灵山在 “县西北五十里,亦曰碧凌山。黛色青苍,高凌霄汉”,故名。
即关内外铁路关外段。从今河北山海关至辽宁沈阳。亦称沈山铁路。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永兴军置,治所在永兴县(今湖北阳新县)。辖境约当今湖北黄石、大冶、阳新、通山等市县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兴国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升鄂州永兴县置永兴军
即今四川洪雅县西北总冈山。《元和志》卷32洪雅县:可暮山“在县西北三十九里。山多材木,公私资之”。
又名夷播海、达林库儿、巴勒喀什池。元属察合台汗国。即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
即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北与门源回族自治县交界之大达坂山。《清史稿·地理志》:大通县“北:大寒”。民国《大通志》第一部:大寒山“去县城北四十五里,居浩亹河之南,壁立千仞, 自西至东,横亘二百余里,划
一作乌阪城。在今福建邵武市东故县。《寰宇记》卷101邵武军邵武县:废乌阪城“在县东南三里。《建安记》云,昔越王拒汉其城六,此城一也”。《方舆纪要》卷98邵武府邵武县:乌坂城“亦曰故县城,北倚山麓,南滨
即今海南省儋州市。1958年儋县迁治于此。1993年改设儋州市。在海南省儋州市东南部。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323平方千米。人口6.1万。镇人民政府驻那大。清初建村,雍正十三年(1735年)以那恁与大同
即东湖。在今河南许昌市东。《清一统志·许州一》: 秋湖 “一名东湖。……元时设官征课于此”。
①在今江西定南县西北。《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定南县:杨梅山在“县(治今老城镇)北百里,为县境要隘。嘉靖四十五年,贼魁赖清规等为乱;郡守黄扆单骑入下历,招抚之。贼防稍懈,抚臣吴百朋督参将蔡汝兰等进兵,
在今安徽凤阳县城西北隅凤凰山之阳。明洪武二年 (1369) 九月,诏 “以临濠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营建达六年之久。主要建筑有外、中、内三城。外城周五十余里,中城周十三里,内城周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