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源县
隋大业元年 (605) 改归德县置,属庆州。治所在今陕西吴旗县西北。《元和志》 卷3洛原县: “因洛水所出为名。” 大业初属弘化郡。十三年(617) 废。唐贞观二年 (628) 复置,属庆州。五代时废。
古县名。隋大业元年(605年)以归德县改名,治今陕西省吴旗县西北。隋属庆州、弘化郡。大业十三年废。唐贞观二年(628年)复置,属庆州,贞观四年为北永州治,八年复属庆州,天宝元年(742年)属安化郡,至德元载(756年)属顺化郡,乾元元年(758年)属庆州。
隋大业元年 (605) 改归德县置,属庆州。治所在今陕西吴旗县西北。《元和志》 卷3洛原县: “因洛水所出为名。” 大业初属弘化郡。十三年(617) 废。唐贞观二年 (628) 复置,属庆州。五代时废。
古县名。隋大业元年(605年)以归德县改名,治今陕西省吴旗县西北。隋属庆州、弘化郡。大业十三年废。唐贞观二年(628年)复置,属庆州,贞观四年为北永州治,八年复属庆州,天宝元年(742年)属安化郡,至德元载(756年)属顺化郡,乾元元年(758年)属庆州。
南朝梁大同中置,属巴州。治所在永康县(今四川达县西北七十五里桥湾乡)。辖境相当今四川达县西北地及平昌县东南地。北周天和二年(567)为万州治。隋开皇三年(583)废。南朝梁大同中置,治永康县(今四川达
北宋在淮河南岸开凿的人工运河。起自盱眙县洪泽镇(今江苏盱眙县东北, 已沦入洪泽湖中)新河,西至龟山(今盱睢县东北)入淮。《宋史·河渠志六》:元丰六年(1083)开龟山运河,“初发运使许元自淮阴开新河,
在今江西大余县西南。《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大庾县:平政水在“府西南五十里。源出广东仁化县长岭,东流合凉热水,又七十里合聂都水,通大江。一云,平政水合流源水而入南康县界”。《清一统志·南安府》:平政水
唐置,在今陕西商南县西皂角铺。明成化十三年(1477)曾于此置商南县。唐京都长安至邓、襄、荆州交通驿馆。即今陕西省商南县西皂角铺。杜牧《将出关宿层峰驿却寄李谏议》诗。层,又作曾,《元氏长庆集》有《宿层
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北十五里西城附近。《史记·封禅书》 载:“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趾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
在今四川城口县北一里。《清一统志 ·太平厅》: 城口山 “在厅北一百里。有诸葛城遗迹”。清道光 《城口厅志》 卷4: 赤龙山 “山极雄峻,重叠三层,由山麓上第一层,高五里,为城口山,一名鹞子岩”。
①指中国四周的“海域”。《尚书·禹贡》:“四海会同。”本为泛称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礼记·祭义》 具体提到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不过对举而言,没有确指海域。后人因文求实,直以四海为环绕中国四周
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西北。清张穆《蒙古游牧记》卷16额济纳旧土尔扈特部:“旗东境有泽曰大苦水,南直甘肃张掖边外。大苦水之东有二泽:曰骗马湖,湖东南有泽曰沙枣湖,亦曰沙枣泉,在肃州东北二百三十里,金塔寺
亦名邛崃山。在今四川邛崃市西南。《元丰九域志》卷7: 临邛县 “有临邛山”。嘉庆 《邛州志》 卷4: 邛崃山在 “州治南八里。山脉自沉黎延走数百里至州,环抱为镇山”。
当在今贵州湄潭、瓮安、余庆三县境。《明史· 陈璘传》: 万历二十八年 (1600) 讨杨应龙乱,率大军由偏桥、龙泉坪司进兵,渡乌江入苦练坪,与据守七牌野猪山之敌激战,“贼败逃深箐,官军遂入苦菜关……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