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泰伯城

泰伯城

亦作太伯城、梅里村。相传周太王之子泰伯所筑。在今无锡市东南三十里梅村。《吴越春秋》 卷1: 太伯 “还荆蛮,国民君而事之,自号为句吴,……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史记· 吴太伯世家》 正义: “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 《方舆纪要》 卷25无锡县 “泰伯城”条引 《吴地记》 云: “泰伯筑城于梅李墟,周三里二百步,外廓周三百余里。今曰梅李乡,亦曰梅李村。”


猜你喜欢

  • 永贞县

    ①五代闽龙启元年(后唐长兴四年,933)升永贞监置,属长乐府。治所即今福建罗源县。北宋天禧五年(1021)改名永昌县。②五代南唐改扬子县置,属江都府。治所在今江苏邗江县南扬子桥附近。北宋太平兴国中复名

  • 兴州右屯卫

    ①明洪武中改兴州置,属北平行都司。治所在今河北承德市滦河镇西南。永乐元年(1403)移治迁安县(今河北迁安县)。后废。②在今河北迁安县城内。《方舆纪要》卷17永平府:兴州右屯卫“在迁安县城内。本置于口

  • 兴福镇

    即今山东博兴县东南兴福镇。清道光《博兴县志》:东南有兴福镇。(1)在山东省博兴县东南部。面积44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兴福,人口1.9万。村始建于西汉初,后因村南建洪福寺,故名兴福庄。明

  • 伊吾戍

    本伊吾城。北魏置戍,在今新疆哈密市西北。《魏书·高宗纪》:太安二年(456),“平西将军、渔阳公尉眷北击伊吾,克其城,大获而还”。又《高祖纪》:太和十二年(488),“蠕蠕伊吾戍主高羔子率众三千以城内

  • 福建省

    元置福建行中书省,明改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称福建省。治福州 (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据 《新唐书·方镇表》 载: 开元二十一年 (733) “ 《置福建经略史》,领福、泉、建、漳、潮五州,

  • 羊圈子谷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清一统志·归化城六厅》:羊圈子谷“在绥远城东北六十六里。蒙古名衣马图”。

  • 殷家巷

    即今山东商河县北殷巷镇。清道光 《商河县志》 卷2: 殷家巷在 “城北二十里”。

  • 黄颡口镇

    即今湖北阳新县东北四十四里黄颡口镇。明、清置巡司于此。在湖北省阳新县东北部、长江南岸。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黄颡口,人口3300。镇以驻地名。以境内黄颡口得名。1949年属阳新县

  • 容山郡

    或作容川郡。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属容州。治所在垫江县 (今四川垫江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垫江县地。隋开皇初废。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治垫江县(今属重庆)。辖境相当今重庆市垫江县一带。隋开

  • 舂陵县

    ①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即今湖南宁远县北五十六里柏家坪镇。西汉高帝五年 (前202) 属长沙国。元朔五年 (前124) 属零陵郡。武帝封长沙定王子买为舂陵侯。即此。《水经·湘水注》: 舂陵县“本冷道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