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泉州

泉州

①隋开皇九年 (589) 改丰州置,治所在原丰县 (后改名闽县,即今福建福州市)。大业初改为闽州,寻改为建安郡。唐武德初改为建州,六年(623) 复为泉州。辖境相当今福建全省。其后分置建、漳、汀、武荣诸州,辖境缩小为闽江下游地区。景云二年 (711) 改为闽州。开元十三年 (725) 易名福州。

②唐武德三年 (620) 置,治所在石门县 (今陕西淳化县北)。因甘泉得名。贞观元年 (627)废。

③唐久视元年 (700) 分泉州置武荣州,景云二年 (711) 改名泉州。治所即今福建泉州市。开元八年 (720) 置晋江县为州治。《寰宇记》 卷102泉州: 泉山 “在州北五里,泉州因此为名”。辖境相当今福建晋江和木兰溪两流域、澎湖地区及厦门、同安、金门等市县地。天宝元年 (742) 改为清源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泉州。五代后西北部包有德化县。北宋太平兴国后东北部木兰溪流域割出,置兴化军。西南部长泰县划属漳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 升为泉州路。宋元祐二年 (1087) 于泉州城置市舶司。经南宋至元州城均是全国最繁盛的对外贸易中心,城内有 “蕃坊”,为阿拉伯等国商人聚居处。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

④天津市宝坻县的别称。因古泉州渠口在县境而得名。


(1)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置,治原丰县(592年改名闽县,即今福建福州市)。《元和郡县志》:“因有泉山为名”。大业初改为闽州,寻改为建安郡。唐武德初改为建州,六年(623年)复为泉州。辖境相当今福建全省。其后分置建、漳、汀、武荣诸州,辖境缩小为闽江下游地区。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闽州。(2)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治石门县(今陕西泾阳县西北长街村)。辖境相当今陕西省泾阳、三原县西部地区。贞观元年(627年)废。(3)唐景云二年(711年)以武荣州改名,天宝、至德间为清源郡。《太平寰宇记》:泉山“在州北五里,因此为名。”治今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八年(720年)置晋江县为附郭。辖境相当今晋江和木兰溪流域、澎湖列岛及厦门、同安、金门等市县。五代后西北部包有德化县。宋太平兴国后东北部木兰溪流域划出,置兴化军;西南部长泰县划属漳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泉州路。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于泉州城置市舶司。为全国最繁盛的对外贸易中心,城南有“蕃坊”,为阿拉伯地区商人聚居处。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誉其为世界最大港之一。(4)旧天津市宝坻县的别称。因古泉州口在县境,故名。参见“泉州渠”。


猜你喜欢

  • 龙江

    ①即今福建福清市东南龙江。《方舆纪要》卷96福清县:龙江在“县东南十里。其上流为县城南之龙首河,汇诸溪而东南广五里,初名螺文江,宋邑人林栗改今名,下流合海口江。……又东十余里入海”。②又名蜀水。亦即《

  • 三台山

    ①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南一百五十里。《舆地纪胜》卷44盱眙军:三台山“在招信县南九十里。保聚之所,上可屯十万众”。《方舆纪要》卷21盱眙县:三台山“山有三峰,东、西、南鼎立,上可屯十万众。宋建炎中,刘纲保

  • 三角汛

    在今广西苍梧县南。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苍梧县图:南有三角嘴,有千总驻守。

  • 石鼓滩镇

    即今江西浮梁县东北石鼓。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2:浮梁县有石鼓汛。

  • 大义郡

    北周置,治所在今河南桐柏县境。隋开皇初废。

  • 当噶山

    在今四川金川县东南。《清一统志·懋功屯务厅》:当噶山“在绥靖屯东南二百六十里。横亘二十里余里。常有云雾蒙之”。《清史稿·四川土司传》:乾隆三十七年(1772),讨大小金川,“温福由功噶入,阿桂由当噶入

  • 路西湖

    在今安徽当涂县南。《清一统志 · 太平府》: 黄池河 “在当涂县东南八十里。……分为二派,一西入芜湖界为长河; 一北汇为路西湖”。古湖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南。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被围为田,名政和

  • 琥八山

    在今宁夏同心县东。明嘉靖 《宁夏新志》卷3韦州守御千户所: 琥八山 “在城南八十余里。胡名,华言色驳杂也”。

  • 登部山

    即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南之登步岛。宋《乾道四明图经》 卷7昌国县: 登部山 “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

  • 牙头寨

    元置,在今河北赤城县北。《明史·华云龙传》:洪武初,“行边至云州,袭元平帝僧家奴营于牙头,突入其帐,擒之,尽俘其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