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晴隆县

晴隆县

1941年改安南县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晴隆县。清咸丰 《兴义府志》 卷11载: 晴云山在县西五里,“崔巍峭拔,为县治诸山之祖脉”。俗呼为晴龙山。县以此山得名。


在贵州省西南部。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面积1325平方千米。人口27.4万,有汉、布依、苗、黎、彝、仡佬、水等民族。辖7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莲城镇。唐置来南县,属羁縻琰州。南诏、大理属于矢部。元属普安路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尾洒卫,旋废卫;二十三年复置卫,改名安南卫,治江西坡(今普安县东),隶贵州都司;二十五年卫治徙尾洒堡即今县城莲城镇。万历四年(1576年)至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永宁州治于此,卫、州同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安南卫改置安南县,属安顺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属南笼府(后改兴义府)。1913年属黔西道(1914年改贵西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41年以城郊晴隆山更今名。1949年属兴仁专区,1952年属兴义专区,1956年属安顺专区。1958年撤县并入普安县,1961年复置。1965年属兴义专区,1982年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黔西南山原丘陵北部与黔西高原山地南部。北盘江自北向南为县东部界河,主要支流有麻沙河、西泌河、麻布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玉米、小麦、稻、烟草、油菜籽、甘蔗、花生等。矿产有煤、锑、硫黄、萤石等。工业以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农机修造、水泥、大理石生产为主。320国道和普新、晴花公路纵横县境。名胜有大厂镇石膏晶洞。


猜你喜欢

  • 三正铺

    亦作三真铺。明置,即今四川万县市西三正镇。清以后裁。

  • 边西道

    1913年由边北道改置,属四川省。治昌都县(今西藏昌都县)。辖境约当今西藏巴青、索县、比如、嘉黎、工布江达、林芝、墨脱以东(芒康县南盐井镇除外), 四川石渠、德格、白玉、德荣以西(巴塘县除外)地区。1

  • 高平渠

    唐咸亨三年 (672) 开,在今河南安阳县境。《新唐书·地理志》 安阳县: “西二十里有高平渠。刺史李景引安阳水东流溉田,入广润陂。” 北宋至和中改名千金渠。在今河南省安阳县境。唐咸亨三年(672年)

  • 邦水河

    一名剑河。在今贵州都匀市西。《方舆纪要》卷121都匀府:邦水河“自邦水司流入,南流为都匀河”。

  • 八达墟

    ①即今广西西林县治。《清一统志·泗城府》:八达“在西隆州西南土黄甲,逼近滇黔苗寨,最为扼要之地。本朝雍正七年设州同驻此”。“八达”系壮话音译,八意为口,达为河,“八达”意即河口,因位于驮娘口、花贡沟交

  • 屏锦铺

    即今四川梁平县西南屏锦镇。清光绪 《梁山县志》 卷3: 屏锦铺在 “县西七十里”。

  • 三边

    ①幽、并、梁三州的合称。《小学绀珠》:“三边,幽、并、梁三州也。”②明自正统以后,瓦剌经常由偏关渡黄河以掠晋疆,特设重臣提督三边以卫畿辅。三边即榆林、甘肃、宁夏三镇的合称。明代北边的延绥、甘肃、宁夏三

  • 观前镇

    即今安徽贵池市东观前镇。清光绪《贵池县志》卷6:观前镇,“《采访册》:在城东三十里”。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北部,九华河东岸。面积59平方千米。人口1.5万。镇人民政府驻观前,人口770。因在清咸丰年

  • 勐 (猛) 丁行政区

    1917年析建水县勐丁等土掌寨置,属云南蒙自道。治所在今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西北六十四里老衙门。1929年直属云南省。1932年改平河设治局。

  • 郑陂

    在今安徽萧县西北。三国魏郑浑主持兴修,故名。《三国志·魏书·郑浑传》: 魏文帝时,郑浑为沛郡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曰: ‘地势洿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