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平阴县

平阴县

①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汉书·地理志》 河南郡平阴县注引应劭曰:“在平城南,故曰平阴。”西汉属河南郡。三国魏黄初中改为河阴县。

②隋大业二年(606)改榆山县置,属济北郡。治所即今山东平阴县。《寰宇记》卷13平阴县:“取界内平阴故城以为名。”唐初属济州,天宝十三年(754)改属郓州。太和六年(832)省。开成二年(837)复置。宋属东平府。元属东平路。明属东平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属泰安府。民国初属山东东临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


(1)古县名。秦置,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水经注·河水》:“河南平阴县,故晋阴地,阴戎之所居。”属三川郡。汉改属河南郡。三国魏改名河阴县。(2)今县名。在山东省西部。属济南市。面积827平方千米。人口36.3万。辖7镇、4乡。县人民政府驻平阴镇。春秋为齐国平阴邑,故治在今县东北。隋开皇十四年(594年)置榆山县,大业二年(606年)改名平阴县,迁治今址,属济北郡。因地处古东原之阴、济水之南而得名。《太平寰宇记》:平阴县“取界内平阴故城为名”。清乾隆《泰安府志》:“《禹贡》‘东原底平’,而邑乃东原之阴也。”故名平阴。唐天宝末属郓州。北宋末属东平府。元属东平路。明属东平州。清属泰安府。1913年属济西道,1914年属东临道,1927年属省。1939年平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属泰西专区。1943年平阴县与东阿县合并称平阿县,属冀鲁豫第十六专区。1946年复属泰西专区;次年两县分置。1950年属泰安专区。1958年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区。1960年复置平阴县,改属菏泽专区。1961年属济南市,同年4月改属泰安专区。1985年属济南市。地处黄河南岸,地势南高北低,境内有低山丘陵、平原、洼地三种地形。过境河流有黄河、汇河,境内有安栾、锦水、玉带、龙柳、浪溪等河流。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玉米、甘薯、玫瑰、棉花、蚕茧、花生等。矿产有铁、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工业有化工、纺织、机械、建材、造纸、酿造、服装、粮棉加工等。105、220国道及泰临公路贯穿全境。名胜古迹有洪范池、书院泉、多佛塔、“大汶口文化”遗址、斗祭台商周文化遗址、项王墓、于慎行墓等。


猜你喜欢

  • 真龙县

    隋大业元年 (605) 置,属农州。治所在今越南平治天省境。三年 (607)属海阴郡。后废。

  • 萌水

    即今山东淄博市境内之明水。《水经·济水注》: 萌水 “出西南甲山。东北径萌山西,东北入于陇水”。

  • 把力黑城

    即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明史·西域传》:坤城“奉贡通名天朝者”有“把力黑”。

  • 铁丘

    即铁。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十里铁丘。《旧五代史·少帝纪》: 后晋开运二年 (945) 二月,“丙戌,幸铁丘阅马”。春秋卫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北铁丘村东。《春秋》哀公二年(前493年):晋、郑战于此。

  • 明威戍

    在今甘肃民勤县南。《新唐书·地理志》凉州姑臧县: “北百八十里有明威戍。”

  • 鲁密格桑

    在今四川丹巴县西北大桑。清康熙四十年 (1701) 置鲁密格桑土百户。

  • 寿光县

    西汉置,属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市东北二十里,俗称牟城。东汉属乐安国。建武二年(26)封更始子鲤为侯邑。南朝宋废。隋开皇六年(586)复置,属青州。移治今寿光市。大业初属北海郡。唐属青州。金属益都府

  • 织金县

    1914年改平远县置,属贵州贵西道。治所即今贵州织金县。以织金河为名。1923年直属贵州省。在贵州省中部、六冲河之西、三岔河之北。属毕节地区。面积 2868 平方千米。人口92.3万,有汉、苗、彝、布

  • 匹播

    西藏古地名。唐杜佑《通典·边防》:“隋开皇中,其主论赞率弄赞都牂牁西匹播城。”地在今穷结县穷结雪。隋、唐时吐蕃赞普(王)曾于此筑城建都,7世纪中叶吐蕃都逻娑(即今拉萨),匹播城仍为赞普之夏日行宫。

  • 居缺峒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西。《方舆纪要》 卷105琼州府琼山县: 居缺峒 “在府西境。元大历初,琼山黎多叛,主帅谭汝楫请兵讨之,次居缺峒,败‘贼’ 兵。‘贼’ 有九峒,而居野居中,为最大,周百二十里,草木蒙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