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射洪县

射洪县

北周改射江县置,属昌城郡。治所在今四川射洪县西北金华镇。《元和志》 卷33射洪县: “县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涪江口,蜀人谓水口曰洪。因名射洪。” 隋属新城郡。唐武德初属梓州。天宝初属梓潼郡,乾元初复属梓州。北宋属潼川府。明洪武十年 (1377) 废入盐亭县,十三年 (1380) 复置,属潼川州。清属潼川府。民国初属四川嘉陵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0年县治由金华镇迁今治太和镇。唐著名诗人陈子昂为射洪县人。


在四川省中部偏东。属遂宁市。面积1495.9平方千米。人口103.4万。辖20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太和镇。以梓江水于此奔流如射入涪江,时蜀人称江口为洪,故名。西魏恭帝时置射洪县,治今西北金华镇,属昌城郡。隋大业三年(607年)属新城郡。唐属梓州。宋属潼川府。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县入盐亭;十三年复置射洪县,属潼川州。清顺治十年(1653年)县省入潼川州。康熙元年(1662年)复置,属潼川府。1913年属川北道,1914年隶嘉陵道,1928年属四川省。1950年迁治太和镇,属川北行署区遂宁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并入绵阳专区,1968年改属绵阳地区,1985年属遂宁市。地处盆中丘陵西北部。涪江西北斜贯县境。左纳梓潼江、洋溪河,南流出境。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棉花、油菜籽、薯类。以养蚕著称。有棉纺、印染、农机、缫丝、织绸、皮革、酿酒、化肥、电力、印刷、食品等工业。沱牌曲酒、橘子罐头、草辫著名。绵璧公路经此。涪江水运通长江航道。古迹有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


猜你喜欢

  • 野鹊河

    即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哈哈泡。《金史·乌春传》: “纥石烈、腊醅、麻产与世祖战于野鹊水,世祖中四创,军败。” 即此。

  • 高士岩

    在今湖南宁远县南九疑山。《方舆胜览》卷24道州: 高士岩 “在舜祠西二里间。旧名野猪岩,丘顺甫钦若改曰高士岩。昔有猎者见群豕,逐入岩不见,因得乐器一部,无为观道士以献之朝,事见唐王维贺表”。宋筑书院于

  • 通江口

    亦作通江地方,或称黑瞎子岛。在今黑龙江省抚远县东抚远三角洲。民国魏声龢 《鸡林旧闻录》: “混同江东行,乌苏里江自南来,汇为曲尺形。而两江汇口之西、混同江南岸,又歧出一流,斜向东南,入于乌苏里之正流,

  • 铜鼓潭

    即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南铜鼓乡 (铜鼓潭场)。清同治 《酉阳直隶州志》卷3记载:“宋元间土官治所也。”

  • 大碧箐场

    在今四川盐边县西北国胜乡(大毕箐)。清光绪《盐源县志》卷2:大碧箐场“距县三百里”。旧产铜矿。

  • 林源山

    即临沅山。在今广东曲江县北。《清一统志·韶州府》: 林源山 “在曲江县北。一名临沅山。亦名洹山。…… 《旧志》: 在县北七十里”。

  • 后洋

    即今福建漳平市北双洋镇西之西洋。《明通鉴》: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林子得、邓永祖等复拥茂七兄子伯孙聚后洋,攻州县”, 即此。即今福建省漳平市北西洋。《明通鉴》: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

  • 渃水

    亦作诺水。即今四川通江县西北小通江河。《方舆纪要》 卷68通江县: 渃水 “在县治西,源出陕西南郑县之青石关,经众山中,流入县界,南流而东,折注于达州之渠江。亦曰宕水。亦曰诺水”。

  • 江门驿

    明置,在今四川叙永县北永宁河西岸江门镇。《方舆纪要》卷73纳溪县:江门砦“在县西南。宋元丰四年置……今为江门堡,南去永宁一百三十五里,江门水马驿亦置于此”。

  • 武济

    即孟津。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县东北。《尚书·禹贡》 孔颍达疏引杜预云: “武王渡之,近世以来呼为武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