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郡
北周天和五年 (570) 置,属宕州。治所在阳宕县 (今甘肃宕昌县东南)。辖境相当今甘肃宕昌、舟曲二县地。隋开皇三年 (583) 废。大业时曾改宕州为宕昌郡。唐初复为宕州。
北周天和五年(570年)以宕昌羌地置,治阳宕县(隋改良恭县,今宕昌县东南)。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宕昌县地。属宕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改宕州为宕昌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宕州。
北周天和五年 (570) 置,属宕州。治所在阳宕县 (今甘肃宕昌县东南)。辖境相当今甘肃宕昌、舟曲二县地。隋开皇三年 (583) 废。大业时曾改宕州为宕昌郡。唐初复为宕州。
北周天和五年(570年)以宕昌羌地置,治阳宕县(隋改良恭县,今宕昌县东南)。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宕昌县地。属宕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改宕州为宕昌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宕州。
唐武德元年(618)置,治所在共城县(今河南辉县市)。四年(621)废。
即今江西吉安县东南东固镇东南龙。1931年为平赤县治。
亦作丰谷井。即今四川绵阳市东南丰谷镇。清嘉庆《四川通志》卷30绵州:丰谷堡“在州东三十里,即今丰谷井。嘉庆五年乡镇士民公筑,直隶州盐捕州判、潼绵营驻防额外委两署在焉”。
在今四川营山县东北六十里黄渡镇。清魏源 《圣武记》 卷9: 嘉庆二年 (1797),白莲教义军“退屯营山之黄渡河,为巴、达、渠水路要地,与官兵相持不退”。
即今广西乐业县西南甘田镇。1944年冬广西省府部分机关迁此。
元置,在今广东开平县西北。元置,在今广东省开平市西北。
一作庸。西周封国。在今河南新乡县西南。《汉书·地理志》: “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 邶、庸、卫国是也。鄁,以封纣子武庚; 庸,管叔尹之; 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
又名万浦城。即今江苏江阴市西十里夏港镇。《寰宇记》 卷92江阴县: “舰浦池 (城) 在县西十八里。古老云: 陈至德元年,江阴郡守倪启徙江阴治夏浦,筑此城也。” 《清一统志· 常州府二》:“ 《旧志》
在今河北涿鹿县西南。《水经·㶟水注》:协阳关水“东北流历笄头山,又北径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关水又东北流,注于㶟水”。
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四十里龙山东巅。共有洞窟9个(其中第9窟已毁),开凿于古昊天观遗址旁东、南两个崖面上。洞窟主体分三部分,第4、5窟为一组, 居崖面主要位置;第1、2、3窟为一组,分上、中、下三层;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