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外八庙

外八庙

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外的东面和北面,是溥仁寺、溥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和殊像寺等寺庙的总称。溥仁寺、溥善寺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各蒙古王公齐集热河行宫,为庆祝康熙帝六十寿辰而建造的。溥仁寺在武列河之东磬锤峰下,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溥善寺在溥仁寺东北,今已不存。普宁寺在避暑山庄之北,是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叛乱后,在避暑山庄封赏厄鲁特蒙古四部首领时,决定“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修建的。主体建筑大乘阁内供一尊高22.23米的千手千眼观音雕像,故又称大佛寺。安远庙在避暑山庄东北,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因准噶尔部蒙古的达什达瓦部曾参加平定噶尔丹部少数贵族的叛乱,经清廷允许将该部二千一百三十人迁居热河,遂仿照新疆伊宁固尔扎庙形制营建此庙,以“怀柔远人”。普乐寺俗名园亭子,在避暑山庄东北、安远庙之南,是在安远庙建成两年之后,为布鲁特和哈萨克诸部王公前来热河观瞻而营建的。主体建筑旭光阁,是仿照北京天坛的祈年殿设计的,呈伞形圆顶,因此俗称圆亭子。普陀宗乘之庙在避暑山庄正北,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仿西藏布达拉宫的形制建造的,是外八庙中最大的一座庙宇。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故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殊像寺在避暑山庄之北,东邻普陀宗乘之庙。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是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建造的。五台为文殊师利道场,寺名殊像寺,传为文殊现身之处。该寺既仿五台殊像寺建造,故仍以殊像为寺名。须弥福寿之庙在普陀宗乘之庙以东,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扎什伦布”意为“福寿吉祥”,“须弥”意为“山”,故从藏语意取名“须弥福寿之庙”。


在河北省承德市。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陆续在避暑山庄东、北面修建12座巨大寺庙,归北京雍和宫管辖。因其中8庙由朝廷派驻喇嘛,且处于京师之外,习惯上统称这些寺庙为外八庙。专供来承德觐见清帝的蒙、藏等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观瞻、居住或开展宗教活动。各庙以山庄为中心整齐排列,其中溥善寺、广缘寺、广安寺、罗汉堂已不存,普乐寺、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和安远庙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风景名胜区主要组成部分,并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 甘棠墟

    即今广西灵川县(甘棠镇)。北宋为甘棠驿。《方舆纪要》卷107灵川县:甘水“在县(故治在今三街镇)南……东流至县南二十里之甘棠墟而合漓江”。1965年灵川县迁于此。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东南甘棠镇。清

  • 钟 (鐘) 湖

    在今福建闽清县东北。《舆地纪胜》卷128福州 《景物上》: 钟湖 “在闽清县,其湖中有钟,故名”。明王应山 《闽都记》 卷29闽清县: 钟湖山 “在十五都,大江之西,与侯官县梅埔联界。下有潭,潭蛟龙出

  • 青云 (雲) 峰

    在今广东仁化县北。《方舆纪要》卷102仁化县: 青云峰在 “县北五十里。高耸凌云,一水萦回,四山环拱”。

  • 土尔扈特南前旗

    简称土南前旗。清雍正三年(1725)设,属土尔扈特部。旗府驻地在今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南黄河东岸多生木一带。

  • 沙图阿满

    即今新疆昭苏县西南夏特柯尔克孜族乡。清道光《新疆识略》卷4:沙图阿满台“距特克斯台八十里。自特克斯河岸西南行皆平川,七十里入山,山口内里许即沙图阿满台”。

  • 明溪城

    即今湖南沅陵县西北明溪口镇。《方舆纪要》 卷82永顺宣慰司: 明溪城 “在司东南。宋康定中,辰州蛮彭仕义叛,命雷简夫讨之。简夫至辰州,进筑明溪上、下二寨,夺其险要,拓取石马岩故地五百余里,即此城也”。

  • 亚父冢

    亦作亚父山。在今江苏徐州市南。《魏书·地形志中》:彭城县有亚父冢。《宋书·张畅传》:元嘉二十七年(450),魏“(拓拔)焘始至(彭城),仍登城南亚父冢,于戏马台立氈屋”。

  • 东观腰

    在今山西阳城县南。1942—1945年晋冀鲁豫边区置阳南县治此。

  • 菜花坪

    在今云南澄江县北梁王山东。《清一统志·澂江府》: 菜花坪 “在河阳县罗藏山东。野菜遍生, 可为。 相传元梁王游宴之所, 耕者往往得其遗物”。集镇名。在湖南省攸县南部、洣水西侧。属菜花坪

  • 牙江

    在今四川邛崃市东四十里。《寰宇记》卷75依政县:有“牙江水”。《方舆纪要》卷71邛州“邛水”条内:“牙江在州东四十里,源出大邑县凤凰山,东南流至州东合于邛水。其合处有石如象牙,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