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和州

和州

①北齐天保六年 (555) 置,治所在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舆地纪胜》 卷48引 《元和志》:“北齐以两国协和,故谓之和州。” 辖境相当今安徽和县、含山等县地。隋大业初改为历阳郡。唐武德三年(620) 复为和州。天宝初又改为历阳郡,乾元初复为和州。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为和州路。二十八年 (1291) 复降为和州。至正二十七年 (1367) 朱元璋废历阳县入州。明洪武三年 (1370) 废州为历阳县,寻复为和州直隶州。清属安徽省。1912年废,改置和县。

②北周保定二年 (562) 置,治所在伏流城(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六里陆浑村)。隋开皇改为伊州。

③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南和县 (今河北南和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南河县地。四年 (621)废。

④一名火州。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四十余里高昌故城。《金史·粘割韩奴传》: “粘割韩奴自和州往使(耶律) 大石……大石怒乃杀之。”

⑤元初置,属北京路。治所在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至元五年 (1268) 废入利州。


(1)北齐天保六年(555年)置,治历阳县(今安徽和县)。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和县、含山等县地。隋大业初改为历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复为和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历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又为和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路,二十八年仍降为州,属庐州路。明洪武初省州入历阳县,二年(1369年)复改县为和州,直隶南京。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属安徽省。1912年废本州为县。隔江与采石相对,为江防重镇。隋、唐、明统一江南,皆在此渡江。(2)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改北荆州置,治南陆浑县(今河南嵩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嵩县、伊川县、汝州市一带。隋开皇初改置伊州。(3)见“高昌”。


猜你喜欢

  • 延岑城

    ①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旧均县城北。《旧唐书·地理志》 武当县:“县旧治延岑城。显庆四年,移于今所。”《元和志》卷21武当县:“后汉初,延岑起兵于此。后遂空废。宋元嘉末,移县理延岑城。贞观十五年于此置均

  • 陶宅镇

    即今上海市奉贤县东二十二里陶宅。《清一统志 · 松江府二》: 陶宅镇 “在奉贤县 (今奉城镇) 西北十八里。明设巡司及税课局于此。今裁”。

  • 思州宣抚司

    元置,治所在龙泉平长官司 (今贵州凤冈县)。不久迁治清江 (今岑巩县)。后改置思州宣慰司。

  • 略马东错

    又作女马东、努点马东。在今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东南六十四里处。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为门隅地区三十二错、定 (错、定是当地的一级行政区划)之一。1951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 后新秋

    即今辽宁彰武县东北后新秋镇。民国属康平县,有县佐驻此。

  • 长泰馆

    馆驿名。辽置,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辽史·地理志》 上京道引宋薛映记曰:“七十里宣化馆,五十里长泰馆。馆西二十里有佛舍、民居,即祖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西南查干哈达附近。辽中京大定府至上京

  • 假江

    在今吉林龙井市东开山屯镇北船口村图们江边。民国魏声龢 《鸡林旧闻录》: “图们江自茂山以下,江滩延亘,以光霁峪前 一片之滩地略大,华人名为假江,亦名江通,横里许,纵约数里,本连接左岸我界。光绪七年韩人

  • 弓门寨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置,属秦州。即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南恭门乡。后改为弓门镇。

  • 其河

    在今河南确山县东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50确山县: 其河 “源出横山,东流入真阳县 (今正阳县) 境,合塘下沟河而入于汝”。

  • 太谷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阳邑县置,属并州。治所即今山西太谷县。《元和志》卷13太谷县:“因县西太谷为名。”大业初属太原郡。唐初属并州,武德三年(620)为太州治,六年(623)改属并州。后属太原府。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