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公城
北周筑,在今湖北汉川县东北十七里。《方舆纪要》 卷76汉川县: 和公城 “后周所筑。隋末,贼董道冲作乱,和操拒之于此,因名”。
北周筑,在今湖北省汉川市东北。属汉川县。后废。
北周筑,在今湖北汉川县东北十七里。《方舆纪要》 卷76汉川县: 和公城 “后周所筑。隋末,贼董道冲作乱,和操拒之于此,因名”。
北周筑,在今湖北省汉川市东北。属汉川县。后废。
北宋置,属穰县。在今河南邓州市境。
又名玛法木错。在今西藏普兰县北七十里。汉译亦作玛拜雍错、马法木错、马品木错、马品木达赖池。又写作阿耨达池。藏语意为“不败碧玉湖”。指11世纪时本教徒与佛教徒在此地区激烈争斗,结果佛教徒取胜,因而得名。
即今海南省海南岛。《太平御览》卷69引王隐《晋书》曰:“朱崖在大海中。遥望朱崖洲大如菌,举帆一日一夜至洲。周匝二千里,径度七八百里,可十万家。”《水经·温水注》 引王氏《交广春秋》曰:“清朗无风之日,
即玄扈山。在今陕西洛南县西洛水之南。《方舆纪要》卷54洛南县:元扈山“相传黄帝受图处。元扈水出于此”。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属赤水卫。治所在今贵州毕节市东北六十八里燕子口镇东北。后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治今贵州省毕节市东北阿市乡。属赤水卫。清康熙元年(1662年)废。
在今安徽滁州市西丰山东北麓。北宋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建,并作《丰乐亭记》。今亭壁镶有欧阳修作、苏东坡手书的《丰乐亭记》碑刻。为琅玡山名胜之一。在安徽省滁州市西丰山北麓。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
即今广东大埔县东南百侯镇。《清一统志·潮州府》: 白堠巡司“在大埔县东南六十里白堠隘。原名大产,明嘉靖中置于县南大产村,后迁黄沙,而司名未改。本朝嘉庆二十四年移此,改今名”。
在今四川重庆市西南,长江北岸。清乾隆《巴县志》卷2:冷水垭“离城四十里”。
在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南。《方舆纪要》卷116镇沅府:杉木江“在府治南。源出者乐甸,流通府境,下流入威远州界,合于谷宝江。江岸多杉木,因名”。
南北朝时吐谷浑建。在今青海都兰县。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5:北魏神龟元年(518),宋云、惠生使西域,“土(吐)谷浑城左右暖于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