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劳山

劳山

①亦作牢山、崂山。在今山东青岛市崂山区东北,东临大海。《魏书·释老志》:法显“乃于南海师子国,随商人泛舟东下,昼夜昏迷,将二百日。乃至青州长广郡不其劳山”。即此。《元和志》卷11引晏谟《齐记》曰:“太山自言高,不如东海劳。”元于钦《齐乘》卷1:“盖劳山之高以其登陟之难,则名劳。驱之不动, 又名牢也。”《清一统志·莱州府一》:劳山,“《诗》:山川悠远,维其劳矣。郑笺云:‘劳劳,广阔。’则此山或取其广阔而名之”。

②在今广东高要市东百里。《舆地纪胜》卷96肇庆府:劳山“在高要县东一百五里。故老相传云:山峡险,采樵者惮劳,俗因名之”。

③在今陕西甘泉县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57甘泉县:劳山“有大小二山。相传宋狄青与夏人相拒,士卒疲困,尝憩于此,因名”。1935年9月,国民党军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在延安、甘泉之间的劳山地区设伏,10月1日一战取得重要胜利。此即著名的“劳山战役”。


(1)古山名。(1)又称崂山或牢山。即今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东崂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自琅邪北至劳、成山,以连弩候大鱼出而射之,即此。东汉经学家郑康成曾聚徒讲学于此。风景秀丽,且多胜迹,为游览避暑胜地。参见“崂山(1)(1)”。(2)即“崂山(1)(2)”。(2)集镇名。在陕西省甘泉县北部、劳山沟西岸。劳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600。曾名崂山。以村北劳山得名。明代名高礼里。清雍正《陕西通志》称大劳山铺。产谷子、玉米、小麦等。附近有林场。西包公路经此。村北有“周恩来劳山遇险处”纪念碑。


猜你喜欢

  • 林田山砦

    在今广东高要市西。《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高要县: 林田山砦 “在府西。瑶寨也”。

  • 喀喇沁右翼旗

    后金天聪九年 (1635) 置,属内蒙古卓索图盟。札萨克驻锡伯河庄 (今内蒙古喀喇沁旗西南美林附近)。后移驻喀喇沁王府 (今喀喇沁旗西南王爷府镇)。1914年划归热河特别区,1928年属热河省。194

  • 茨藜乡

    即今四川沐川县西北金星乡 (茨利坝)。清乾隆 《屏山县志》 卷1: 茨黎乡在 “县东北二百二十里”。产铁,清乾隆间曾开采。

  • 弘福寺

    辽佛寺,即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五十余里哈布齐尔庙。为皇室主要宗教活动地。《辽史·太宗纪》:天显十年(935)十一月,“幸弘福寺为皇后饭僧,见观音画像,乃大圣皇帝、应天皇后及人皇王所施, 顾左右曰:‘昔

  • 答巴

    在今西藏察隅县下察隅地区,察隅县治南四十二里处,沿察隅河右岸。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1944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 独乐河

    ①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二十里,西南流然后转东南流为泃河。《水经·鲍丘水注》: 独乐水“本出抱犊固,南径平谷县故城东,……南流入于泃”。②即独洛河。今蒙古国土拉河。

  • 五部湖

    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北十里。《清一统志·常州府一》:五部湖“东西三十里,南北十里,其源浊而流清,溉田百余顷。汉末,陶谷隐居五部湖,即此”。

  • 汤水镇

    即今江苏江宁县东北汤山镇。宋《景定建康志》卷16:汤泉市“在上元县神泉乡汤山延祥院之前,去城六十里”。

  • 淄川支线

    即黉山支线。自山东淄川 (今淄博市西南) 至黉山 (今洪山)。

  • 东人山

    在今广西阳朔县东南。《舆地纪胜》卷103静江府:东人山“在阳朔县东。其形如冠带而拱揖。县西一里有石如人冠带, 西向而坐”。《方舆纪要》卷107阳朔县:东人山在“县东南二十里。石形如人,东向,其下有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