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凤州

凤州

①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南岐州置,治所在固道郡梁泉县(今陕西凤县东北凤州镇)。《元和志》卷22凤州:“因州境有鸑鷟山为名。”辖境相当今陕西凤县及甘肃徽县、两当二县地。隋大业三年(607)改为河池郡。唐武德元年(618)复名凤州。辖境稍有扩大。天宝元年(742)又改为河池郡,乾元元年(758)复改凤州。元属兴元路。明洪武七年(1374)降为凤县。

②辽置,治所在今吉林公主岭市北怀德镇西北城子村。金废。


(1)州名。(1)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南岐州置,治梁泉县(今陕西省凤县东北凤州)。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凤县、留坝县及甘肃省徽县、两当县等地。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河池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凤州。辖境缩小。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河池郡。乾元元年(758年)又为凤州。五代初属岐,后属蜀。北宋属秦凤路。南宋属利州西路。蒙古至元五年(1268年)并梁泉县入州。属兴元路。辖境限于今陕西省凤县、留坝县地。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为县。(2)辽置,治今吉林省公主岭市西北城子村,一说今长岭县西南新安镇附近。属上京道。金废。(2)集镇名。在陕西省凤县中西部嘉陵江南岸,宝成铁路北侧。属龙口镇。人口 1800。以地处凤凰山得名。西魏凤州城池。明洪武三年(1370年)始改为凤县治。1949年县治迁黄牛铺。主产小麦、玉米,特产花椒。川陕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维扬

    扬州的别称。《尚书· 禹贡》: “淮海惟扬州。” “惟” 一作维。唐刘希夷 《江南曲》: “潮平见楚甸,天际望维扬。” 宋费衮 《梁溪漫志》 卷9: “古今称扬州为惟扬,盖掇取 《禹贡》 ‘淮海惟扬州

  • 昌虑侯国

    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六十里。宣帝甘露元年 (前53) 封梁孝王子宏为侯国。东汉改为昌虑县。西汉甘露元年(前51年),宣帝封鲁孝王子刘弘为昌虑侯,改昌虑县为侯国,治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

  • 梓州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新州置,治所在昌城县 (今四川三台县)。《元和志》 卷33梓州: “因梓潼水为名。” 大业三年 (607) 改为新城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梓州。天宝元年 (742

  • 明月关

    明置,属平武县。在今四川青川县西南青溪镇东五里。《明史·地理志》 平武县: “东北有明月关巡检司。”

  • 牵水

    即今江西西部之袁河,为赣江支流。《水经·赣水注》: “牵水西出宜春县,牵水又东径吴平县,牵水又东径新淦县,而注于豫章水,湖汉及赣并称也。” 《清一统志·袁州府》: 袁江“古名南水,亦曰牵水,又曰渝水”

  • 黄城岛

    即今山东长岛县北隍城岛。《方舆纪要》卷36蓬莱县 “沙门岛” 条: “黄城岛,《志》 云: 在鼍矶东北。或曰黄城、鼍矶,本一岛也,为入渤海要口。”即今山东省长岛县南北皇城岛。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

  • 洛邑

    一作雒邑。《史记·周本纪》 载: 武王灭商以后,“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故址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内。周公在平定武庚的叛乱后营建的成周,亦称洛邑,或称新邑洛,故址在今洛阳市附近。

  • 曹门村

    在今河南新县西南七十里。有吴焕先烈士故居,也是他创办的三堂革命红学旧址。

  • 捍海堰

    ①在今江苏连云港市南。《寰宇记》 卷22海州东海县: “西捍海堰在县 (今海州镇) 北三里,南接谢禄山,北至石城山,南北长六十三里,高五尺。隋开皇九年县令张孝征造”; “东捍海堰在县东北三里,西南接苍

  • 边斗国

    古国名。一译班斗。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岸之巴鲁斯一带;或在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东北岸之万伦一带;或在今新加坡,边斗为其东南部的美笃(Bedok)的对音。唐杜佑《通典》卷188有专条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