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中江

中江

①《尚书·禹贡》 导江:“东为中江,入于海。”旧释皆以此为“三江”之一。汉以后各家解释不一:(1)《汉书·地理志》 指今安徽芜湖东经江苏高淳、东坝、溧阳至宜兴通太湖的青弋江、水阳江、胥溪、荆溪,中间连结丹阳、固城诸湖,此水在东坝附近穿越茅山余脉, 当出于人工开凿,明时筑断东坝,现已不再通流。(2)《初学记》引郑玄说,指岷江(长江)会合北江(指汉水)、南江(指赣江)以下的干流。(3)盛弘之《荆州记》指长江自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至江西九江市间的河段。

②今四川沱江,六朝以来有中江之称,亦称中水。《资治通鉴》:东晋义熙九年(413),齐裕命朱龄石伐蜀,“臧熹从中水取广汉”。即此。

③即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西南鸭绿江西岸中江台。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51:“中江在凤凰城边门外。”嘉庆《凤城琐录》谓:“鸭绿至朝鲜义州府北分二流,西行二十里复合焉,西支在东支及叆河之中,故称中江。”俗名马市台,因明、清在此与朝鲜互市,故名。


(1)古水名。《尚书·禹贡》导江:“东为中江,入于海。”汉以后有多种解释:(1)《汉书·地理志》丹阳郡芜湖:“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指自今安徽省芜湖市东经江苏省高淳、东坝、溧阳至宜兴通太湖一水。当即指今胥溪和荆溪(此水在东坝附近穿越茅山余脉,当出于人工开凿,明初筑断东坝,已不通流)。(2)《初学记》引郑玄说指岷江(长江)在汇合北江(指汉水)、南江(指赣江)以下的经流。(3)盛弘之《荆州记》指长江经流自今湖北省江陵县以下至江西省九江县一段。亦称中水。《资治通鉴》:东晋义熙九年(413年),“臧熹从中水取广汉”,即此。(2)即“中水”。


猜你喜欢

  • 诸葛城

    ①在今安徽郎溪县西十里。《明一统志》卷17广德军: 诸葛城 “在建平县西一十里。其中可容数千人。旁有驴城、马城,相去一二里。有井数十。世传以为昔人屯驻之地”。②在今山东临沂市东北三十里。《方舆纪要》

  • 隋康县

    隋开皇十年 (590) 改齐康县置,属合州。治所在今广东徐闻县南。大业初属合浦郡。唐武德初属南合州,贞观二年 (628) 改为徐闻县。古县名。隋开皇初改齐康县置,治今广东省徐闻县南,属合浦郡。唐初属合

  • 王祥河

    即孝水。在今河南洛阳市西。《清一统志·河南府一》:孝水“俗谓之王祥河。盖因近祥墓而名”。

  • 三慧寺

    南宋嘉定间建,在今江西万安县东南良口。南宋末文天祥抗元,设都督行府于此。

  • 荣昌县

    明洪武六年 (1373) 改昌宁县置,属重庆府。治所即今四川荣昌县。明曹学佺 《蜀中广记》 卷53: 荣昌县 “以介于荣、昌二州之间为名”。民国初属四川东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在重庆市西部,面积

  • 石照县

    北宋乾德三年(965)改石镜县置,为合州治。治所即今四川合川市。《舆地纪胜》卷159合州:石镜县,“《国朝会要》云:乾德三年, 以翼祖嫌名,改为石照”。南宋淳祐三年(1243)移治钓鱼山(今合川市东十

  • 鱼黄峒

    在今湖南汝城县东南一百里。《方舆纪要》卷80桂阳州 “泗洲镇” 条下: “ 《志》 云,州 (今桂阳县) 东百里有鱼黄洞,近江西大庾县界。正德中,群 ‘盗’ 结聚于此,土兵破灭之。洞中田连阡陌,皆膏腴

  • 猎径 (逕) 营

    当在今广东开平市境。《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恩平县: 猎径营 “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嘉靖十四年设”。

  • 客寄塘

    又作略塘。在今湖南衡阳县 (西渡镇)西。《方舆纪要》卷80衡州府衡阳县: “客寄塘在府西百里。《湘中记》: 塘周三十里,亦谓之略塘,烝水流合焉。”

  • 零壁县

    北宋元祐元年 (1086) 以虹县零壁镇置,属宿州。治所即今安徽灵璧县。旋废。七年 (1092)复置,政和七年 (1117) 改为灵璧县。古县名。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分虹县置,即今安徽省灵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