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州
①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南洛州置,治所在上津县(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镇)。《寰宇记》卷140上津县:“上州以晋时于此置上津戍为名。”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 贞观八年(634)废。
②隋大业元年(605)改绥州置,治所在上县(今陕西绥德县)。辖境相当今陕西绥德、清涧、横山三县以北至边墙之地。大业三年(607)改为雕阴郡。
西魏改南洛州置,治上洛县(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隋大业废。唐武德初复置,贞观八年(634年)废。
①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南洛州置,治所在上津县(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镇)。《寰宇记》卷140上津县:“上州以晋时于此置上津戍为名。”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 贞观八年(634)废。
②隋大业元年(605)改绥州置,治所在上县(今陕西绥德县)。辖境相当今陕西绥德、清涧、横山三县以北至边墙之地。大业三年(607)改为雕阴郡。
西魏改南洛州置,治上洛县(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隋大业废。唐武德初复置,贞观八年(634年)废。
唐三受降城之一。景龙二年(708)朔方大总管张仁愿筑,隔黄河与胜州相对。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南黄河东岸。后属振武军。宝历元年(825)徙治绥远峰南(今托克托县西旧城囫囵大皇城)。后废。唐三受降城之一。
在今云南师宗县东南科白。《方舆纪要》卷115师宗州: 绿德山“在州东百二十里。孤峰秀削,一名六德山。有六德废驿址”。
一作黄关岭。即今陕西南郑县西南岭镇。清设巡司于此。民国改为县佐。
即胡裕尔和奇卡伦。清雍正五年(1727)设,在今内蒙古额尔古纳市西北七卡屯村。清何秋涛《朔方备乘》卷10《北徼喀伦考》作“乌雨勒赫齐”;《黑龙江外纪》卷2作“乌雨尔霍齐”。
在今贵州盘县特区北七十里。清乾隆二十年(1755)设驿。
即今河南杞县北三十四里阳堌乡。清乾隆《杞县志》卷4:阳堌社(驻地阳堌集)“距城三十五里”。
①明万岁山。俗称煤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 改为景山。即今北京故宫神武门北之景山。《大清会典· 内务府·奉宸苑》: “紫禁城之北曰景山。” 乾隆十六年 (1751),在景山五峰上建亭子,中峰最高名
明置,属会川卫。在今四川会东县西南姜州乡。《方舆纪要》 卷74会川卫: “又四十里为姜州堡,即元所置姜州也。会盐守备驻于此。” 清为姜舟汛,设外委驻防。
金置,属历城县。在今山东济南城东北七十里老僧口村。古镇名。金置,即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东北老僧口村。《金史·地理志》:济南府历城县有老僧口等六镇,即此。
即今浙江乐清市东北七十四里大荆镇。《清一统志·温州府》:大荆营“在乐清县东北一百里。本朝顺治中筑城,设参将守备驻此。雍正二年改参将为游击,移守备于大芙蓉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