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飞蛾赴火

飞蛾赴火

由“如飞蛾之赴火”简缩而成。“赴火”也作“赴焰”、“赴烛”、“扑火”、“投火”、“投焰”等。南朝梁代到溉字茂灌。彭城武原(今江苏邳县西北)人。溉少时孤贫,聪敏好学而有才。性格直爽,为人公正。官至散骑常侍、侍中、国子祭酒。溉之孙名荩,自幼爱好诗文,及年长,诗文超过到溉。深得梁武帝赏识。有一天,梁武帝看了到荩的诗文便与到溉开玩笑说:“你孙子的文章写得这样好,你的文章大概是他代你写的吧!”于是就写了《连珠》诗一首赐与到溉。其内容是:“用砚台磨出墨计来写文章,挥笔疾书文彩飞扬。这就像飞蛾全力扑火一样,忘记了自身的存亡。你已经是年迈之人,何不让你孙子到荩来替你写文章呢?”由于梁武帝的器重,到荩升为丹阳尹丞。这个典故,原指牺牲自己,照亮他人。后多比喻自投罗网或自取灭亡。

【出典】:

梁书》卷40《到溉传》569、570页:“(到荩)尝从高祖幸京口(今江苏镇江),登北顾楼赋诗,荩受诏便就,上览以示溉曰:‘荩定是才子,翻恐卿从来文章假手于荩。’因赐溉《连珠》曰:‘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lìn蔺,过分爱惜)。必耄(mào帽,八九十岁的年纪)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荩。’”

【例句】:

后晋·张昭运等《旧唐书·僖宗纪》:“既知四隅断绝,百计奔冲,如穷鸟触笼,似飞蛾赴焰。” 宋·黄庭坚《演雅》诗:“蛣蜣转丸贱苏合,飞蛾赴烛甘死祸。” 元·杨显之《潇湘雨》二:“他今日自来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3折:“我已曾着人拿住杨景、焦赞两个,正是飞蛾投火,不怕他不死在手里。” 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27回:“灯蛾扑火,惹焰烧身。” 明·汪廷讷《狮吼记·住锡》:“只因迷宿本,似飞蛾投焰,自取焚身。”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乔彦杰一笑破家》:“飞蛾扑火身须丧,蝙蝠投竿命必倾。” 清·陶贞怀《天雨花》22回:“偏偏今日来追上,飞蛾投火自烧身。”


主谓 现喻自取灭亡。语本《梁书·到溉传》:“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张洁《串行儿》:“真像~那样急不可待地自取灭亡。”△多用于灭亡方面。→以卵击石 自投罗网 自取灭亡。也作“飞蛾赴焰”、“飞蛾赴烛”、“飞蛾扑火”、“飞蛾投火”、“飞蛾投焰”、“飞蛾投烛”、“夕蛾赴灯”、“夜蛾赴火”。


【词语飞蛾赴火】  成语:飞蛾赴火汉语词典:飞蛾赴火

猜你喜欢

  • 蝼蚁得志

    《淮南子.人间训》:“海大鱼,网弗能止也,钓弗能牵也,荡而失水,则蝼蚁皆得志焉。”海大鱼失水,为蝼蚁所乘,比喻小人得势。【词语蝼蚁得志】  成语:蝼蚁得志汉语大词典:蝼蚁得志

  • 画龙点睛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 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后遂用“画龙

  • 侯嬴重一言

    源见“侯嬴抱关”。谓重然诺,守信义,愿为知己者效死。唐魏徵《述怀》诗:“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 月宫

    神话中的月中宫殿,唐人小说中称为“广寒宫”。托名汉代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比至朱陵扶桑蜃海,冥夜之丘。绝阳之陵,始青之下,月宫之间。”托名唐代柳宗元《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开元六年,上皇与申天

  • 色斯举矣

    《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色,指人的颜色不善。举,或释为飞翔,指雉;或释为不善之色表现出来,指人。共,同拱,拱手致敬。嗅,雉鸣声,或作戛。

  • 现身说法

    谓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劝戒别人。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 “敬亭才出阮家,不肯别投主人,故此现身说法。” ●《楞严经》卷六: “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景德传灯录·释迦牟尼佛》:

  • 雎鸠

    源见“关雎”。咏佳偶的典故。明汪廷讷《种玉记.尚主》:“偕伉俪,乐衾裯;歌燕尔,咏雎鸠。”【词语雎鸠】   汉语大词典:雎鸠

  • 共被同寝

    源见“姜肱被”。谓亲如兄弟。《晋书.祖逖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

  • 犹抱琵琶半遮面

    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原形容琵琶女的羞怯神态。 后也形容人做事遮遮掩掩。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罗维扬《文学咏叹调.桂林默

  • 骂坐

    源见“灌夫骂坐”。指酗酒任性辱骂同座之人。表示刚直不谀,或谓粗莽无术。清黄宗羲《陈夔献五十寿序》:“里中有以骂坐自喜,胜流多为所绌。”【词语骂坐】   汉语大词典:骂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