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首助词,无义。)于胡底(厎:音zhǐ后亦写作“底”)。”郑玄笺:“于往底,至也。我视今君臣之谋道往行之,将何所至乎?言必至于乱。”伊于胡底意思是到什么地步为止。(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一《中兴至今日人物上》:“张魏公(浚)才极短,虽大义极分明而全不晓事,扶得东边,倒了西边;知得这里,忘了那里。”喻自己无主见,随人意转移。并列 东边扶起,倒向西边。比喻人没有主
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词语心知其意】 成语:心知其意汉语大词典:心知其意
源见“乘槎”。指登天遨游所乘的仙舟。唐李適《侍宴安乐公立新宅应制》诗:“若见君平须借问,仙槎一去几时来?”后亦美称行人所乘之舟。宋张孝祥《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词:“君泛仙槎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
同“梅花点额”。宋朱敦儒《水龙吟》词:“任霓裳学舞,梅妆作面,终不似、天裁剪。”
啸歌吟咏,是处于和平环境中优游自乐的情景。《晋书.阮孚传》:“琅琊王裒为车骑将军……以孚为长史。帝谓曰:‘卿既统军府,郊垒多事,宜节饮也。’孚答曰:‘……皇泽遐被,贼寇敛迹,氛祲既澄,日月自朗,臣亦何
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濮。”“廪竹之婴”指包藏于大竹筒中的男
源见“望帝啼鹃”。借以渲染思归的愁情。宋韩淲《谒金门.和昌甫》词:“莫问杜鹃啼蜀,只有江南水竹。北客凄凉无伴独,春山生草木。”
《法苑珠林》卷三引《僧祇律》:“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后来诗文中多作“一弹指顷”,表示极短的时间。唐白居易《禽虫》诗之八:“何异浮生临
顾炎武《尧庙》诗:“士阶依玉座,松栋冠平田。”原注引《符子》:“尧曰:‘余坐华殿之上,森然而松生于栋;余立棂扉之内,霏然而云生于牖。’”后因以“松栋云牖”指高大华美的屋宇。清魏源《默觚上.学篇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