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绝妙好词

绝妙好词

同“绝妙好辞”。元张雨《满江红.玉簪》:“待使君绝妙好词成,须弹压。”


见“绝妙好辞”。明·李昌祺《剪灯余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美人且读且笑曰:‘~,但两韵俱和则善矣。’”


【词语绝妙好词】  成语:绝妙好词汉语词典:绝妙好词

猜你喜欢

  • 望祭

    古代祭祀山川,名望祭。《书.尧典》:“望于山川,遍于群神。”郑玄注:“遍以尊卑次秩祭之群神,若丘陵坟衍之属。”【词语望祭】   汉语大词典:望祭

  • 墙仞

    源见“夫子墙”。喻贤者之门。唐刘禹锡《上中书李相公绛启》:“伏自不窥墙仞,九年于兹。”宋苏轼《贺孙枢密启》:“某限以郡符,阻趋墙仞。”【词语墙仞】   汉语大词典:墙仞

  • 劝善惩恶

    《左传.成公十四年》:“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后以“劝善惩恶”谓奖励劝勉有善行的人,惩戒处罚有恶行的人。《汉书.张敞传》:“自请治剧郡,非赏罚无以劝善惩恶。”并列 鼓励善良人和事,惩戒邪恶的人

  • 恩威并用

    原作“威恩并行”,以恩惠笼络人心,以刑威使人慑服,两者同时进行。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少好学,举孝廉,以军功封潘阳太守。后用计诈降引诱魏曹休,大破之,加裨将军,赐爵关内侯。周鲂任郡

  • 蟾宫著锦袍

    同“蟾宫折桂”。越剧《二度梅》四场:“我与你夫妻南北离天涯,愿你蟾宫著锦袍。”

  • 并立不悖

    并:一齐。立:存在。悖:抵触、相冲突。同时存在,互不冲突。宋.邓牧《伯牙琴.宝说》:“道德仁义、文章学问,亦未尝一日不与日月星辰、山河草木并立不悖,特显晦不同耳。”见“并行不悖”。宋金·邓牧《伯牙琴·

  • 东京望重两并州

    《后汉书.郭丹传》:“郭丹字少卿,南阳穰人也。……有清名。……大司马吴汉辟举高第,再迁并州牧,有清平称。……”《后汉书.郭伋传》:“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也。建武时调伋为并州牧。”后汉时,郭丹、郭伋都曾任

  • 干啼湿哭

    犹如说哭哭啼啼。《北齐书.尉景传》:“景有果下马,文襄求之,景不与……神武对景及常山君责文襄而杖之,常山君泣救之。景曰:‘小儿惯去,放使作心腹,何须干啼湿哭不听打耶?’”文襄:指高澄。神武:指高欢。并

  • 物伤其类

    见〔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主谓 伤,悲伤,同情。类,同类。万物对同类者遭受不幸而感到悲伤。《三国演义》第89回:“‘兔死孤悲,~’,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多用来比喻,前面常有“孤

  • 一钱太守

    比喻为官清廉。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县)人,东汉宗室。东汉后期先后任山东、江西、浙江地方官。所至除苛税,禁查非法,地方大治。离会稽太守任时,百姓依恋不舍,其中五六位老人还各持一百文钱与刘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