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擢(zhuó酌):拔。此典指须贾回答范雎(suī绥)说:拔光我的头发来一根一根地数我的罪恶也数不清。后以此典比喻罪恶累累,难以计算。战国时,魏人范雎随魏中大夫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有辩才,派人送他金钱、礼物,范雎没有收下财物,引起须贾疑心。回魏国后,须贾向相国魏齐诬告范雎私通齐国,魏齐派人毒打范雎昏死,丢在厕所内。范雎醒来被人救出,更名张禄,经友人设法逃到秦国,秦昭王欣赏范雎才华,任命他为秦相国。后来,秦国准备发兵进攻韩、魏两国,魏安厘王害怕,派须贾出使秦国求和。须贾到秦国想先走相国张禄的门路,范雎改装和他见面,须贾询问守门人,才悟明秦相国张禄就是从前遭自己陷害几乎死去的范雎,当即脱去衣服,跪着爬进相府,向范雎请罪。范雎说:“你的罪过有多少?”须贾说:“拔光我的头发一根一根地数,还数不完我的罪过。”此典又作“擢发莫数”。

【出典】:

史记》卷79《范雎蔡泽列传》2415页:“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è鄂,窘迫;穷困)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例句】: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符坚载记下附王猛》:“性刚明清肃,于善恶尤分。微时一餐之惠,睚眦之忿,靡不报焉。” 宋·杨侃《皇畿赋》:“乡出勇夫,里多壮士,椎埋为奸,任侠尚气,睚眦必报,杯间刃起。”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此狐快一朝之愤,反以陨身,亦足为睚眦必报者戒也。”

x


主谓 睚眦,瞪眼怒视;报,报复。连别人对自己瞪眼那样的小怨也要报复。原指是非清楚、爱憎分明。后多形容气量狭小。语本《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唐弢《琐忆》:“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眦,不读作cǐ。报,不解作“报答”。△贬义。多用于人的心胸气度方面。→鼠肚鸡肠 ↔以德报怨 大度包容


【词语睚眦必报】  成语:睚眦必报汉语词典:睚眦必报

猜你喜欢

  • 飨爰居

    源见“鲁禽情”。喻高士不耐世俗烦嚣。南朝 梁江淹《嵇中散言志》诗:“《咸池》飨爰居,钟鼓或愁辛。”

  • 梦一柯

    同“梦南柯”。周恩来《送蓬仙兄返里有感》诗:“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歌。转眼人千里,消魂梦一柯。”

  • 南山豆

    源见“南山种豆”。比喻归隐的田园生活。宋刘克庄《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十绝》之九:“东门瓜与南山豆,谁道君恩薄故侯?”

  • 殷鉴不远

    《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殷,指殷商;夏后,指夏桀,夏桀荒淫暴虐,为商汤所灭。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做为殷商的借鉴并不远,被商灭亡的夏朝的沉痛教训,便是一面镜子。这也就是说,殷商的后

  • 鲁麟

    同“鲁郊麟”。明黄佐《卧暄》诗:“鲁麟获已久,礼乐日以新。”【词语鲁麟】   汉语大词典:鲁麟

  • 推诚布公

    又作“开诚布公”。推诚:推出诚心。布:发布;布置。公:公正。指推出诚心、布置措施公正。 伊桑阿(1637-1703年),姓伊尔根觉罗,名伊桑阿,满洲正黄旗人。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授礼部主事(以文

  • 投阱下石

    源见“落井下石”。谓乘人之危,趁机陷害。蔡东藩《后汉通俗演义》三十回:“宋扬削职归里,最可恨的是那郡县有司,投阱下石,更将扬砌入罪案,捕系狱中。”【词语投阱下石】  成语:投阱下石汉语大词典:投阱下石

  • 藜雚不采

    人们畏惧猛兽,因而不敢上山采撷藜草、蓬藿。比喻国家有忠臣,奸邪也不敢兴风作浪。《汉书.盖宽饶传》:盖宽饶忠直忧国,因言事不当而被文吏诋毁下狱,谏议大夫郑昌上书颂扬宽饶曰:“臣闻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

  • 叹白驹

    源见“白驹过隙”。慨叹光阴易逝,人生短暂。元耶律楚材《和冲霄韵又一首》:“无穷真味思焦尾,有限浮生叹白驹。”

  • 握石髓

    源见“王烈髓”。借指友朋的交往馈赠。南朝 梁沈约《游沈道士馆》诗:“朋来握石髓,宾至驾轻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