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相如睨柱

相如睨柱

睨(nì泥):斜着眼睛看。此典指蔺(lìn躏)相如斜眼看着柱子,准备将自己的人头与玉璧一起在殿柱上撞个粉碎!后以此典比喻大义凛然,不畏强权的气概。当蔺相如献上玉璧,秦昭王没有给赵国城池来作交换之意,就机智地说玉璧有小斑点,秦昭王把玉璧给他。蔺相如捧着玉璧,气愤得头发直竖,冲顶起了帽子,对秦昭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玉璧,派人送信给赵惠文王。赵惠文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国力强大,想用一句空话就把玉璧要过去,交换给我们的城池恐怕得不到’。大家商议不想把玉璧给秦国。我认为老百姓之间交往,还不肯互相欺骗,何况堂堂大国呢!而且因为一块玉璧缘故,惹得强大秦国不高兴,这是不应当的。于是赵惠文王就斋戒五天,让我捧着玉璧,他在朝堂上叩拜,送出国书。为什么这样做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表示敬意哩。今天,我来到贵国,大王在一般宫殿里接见我,态度傲慢,不讲究礼节;得到玉璧以后,递给妃嫔观看,有意耍笑捉弄我。我看大王没有诚意将城池交换给赵国,所以我又把玉璧收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今天,我的人头与宝玉将一起在殿柱上撞个粉碎!”蔺相如紧握玉璧,斜看殿柱,要向殿柱撞去。秦昭王恐怕蔺相如真的撞碎,连忙道歉,不敢强夺,并表示斋戒五天,再正式交割,让蔺相如在宾馆住下。蔺相如考虑秦昭王仍会恃强要去玉璧,违背诺言不交换给予赵国城池,便让他的随从改换衣服,带着玉璧完整无缺地返回赵国。”此典又作“睨楹”、“睨柱”、“回赵璧”、“先生令赵重”、“赵璧全”、“睨柱吞嬴”、“头碎柱”、“相如璧”、“抱璧还”。

【出典】:

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2440页:“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依仗)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古代平民穿麻布、葛布,因此称平民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触犯)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沐浴、更衣、独宿、戒酒、戒荤等,表示虔诚和重视)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国书)于庭(通“廷”,国君听政之朝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guàn贯,一般宫殿),礼节甚倨(jù据,傲慢)、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例句】:

晋·潘岳《西征赋》:“想赵使之抱璧,浏睨楹以抗愤。”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庾信《拟连珠》:“是以曹刿登坛,汶阳之田遽反;相如睨柱,连城之璧更还。” 宋·张元干《挽李文然明再次前韵》:“睨柱倘能回赵璧,思鲈安用过吴侬?” 宋·范成大《送洪内翰使虏》:“正倚先生令赵重,宁容骄子诧胡强。” 范成大《复以蟾砚归龚养正》:“郑环信美非吾宝,赵璧犹全任汝归。” 宋·文天祥《大江东去·驿中言别友人》:“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金·元好问《四哀诗·王仲泽》:“壮志相如头碎柱,赤心嵇绍血沾衣。” 元·王逢《秋感六首》之三:“连城不换相如璧,百结何妨子夏衣。” 清·王夫之《读指南集》:“绛节生须抱璧还,降笺谁捧尺封闲?”


【典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 (wei) 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及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ni) 柱,欲以击柱。……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今译】 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地有名的和氏璧。秦昭王闻知,给赵王写信,想以十五座城来换璧。赵国商议未定,要找一个能出使秦国的人,也找不到。宦者令缪贤说:“我有个门客蔺相如可以去。’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要以十五城换我的璧,可以吗?”相如说:“秦强赵弱,不能不给!”赵王问:“谁可去出使?”相如说:“如果大王真没人的话,我愿意去。城归赵国就将璧留下,如城不给,我将璧原封不动地带回。”赵王即派蔺相如捧璧西入秦国。至秦后,相如将璧献给秦王。秦王大喜,交给侍姬及臣子们传看,大家都欢呼万岁。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就说:“璧上有疵点,让我给您指出来。”秦王将璧交给相如,相如拿着璧退后,倚着殿柱,盛怒使头发都竖了起来。对秦王说:“我来后见到的种种迹象,表明您没诚意将城交给赵国,所以我将璧要回。大王如果逼迫我,我的头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斜眼看着柱子,准备要撞。秦王恐怕他真的撞,连忙道歉,不敢强夺,并表示斋戒五天,再正式交割,让相如在宾馆住下。相如考虑秦王尽管斋戒,一定仍会负约不给赵城,便让其随从改换衣服,带着璧从小道返回赵国。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大义凛然、不惧强权的气慨; 或用以表示事物完好归还。

【典形】 抱璧还、冲冠发、回赵璧、睨楹、睨柱、睨柱吞嬴、怒发冲冠、头碎柱、完璧全归,先生令赵重、相如璧、相如睨柱、赵璧全、指图睨柱、全赵璧、能回赵璧、入贡全璧、璧终全、酬赵璧、秦璧归、回赵璧、头碎璧。

【示例】

〔抱璧还〕 清·王夫之 《读指南集》:“绛节生须抱璧还,降笺谁捧尺封闲?”

〔冲冠发〕 明·吴易《满江红》:“到而今,薪胆向谁论,冲冠发。”

〔回赵璧〕 宋·张元干《挽李文然明再次前韵》:“睨柱倘能回赵璧,思鲈安用过吴侬?”

〔睨楹〕 晋·潘岳《西征赋》:“想赵使之抱璧,浏睨楹以抗愤。”

〔睨柱〕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 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睨柱吞嬴〕 宋·文天祥《大江东去·驿中言别友人》:“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怒发冲冠〕 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头碎柱〕 金·元好问《四哀诗·王仲泽》:“壮志相如头碎柱,赤心嵇绍血沾衣。”

〔完璧全归〕 清·黄景仁《送客甫归里》:“脱囊生赠吴三尺,完璧全归赵百城。”

〔先生令赵重〕 宋·范成大《送洪内翰使虏》:“正倚先生令赵重,宁容骄子诧胡强。”

〔相如璧〕 元·王逢《秋感六首》之三:“连城不换相如璧,百结何妨子夏衣。”

〔相如睨柱〕 北周·庾信《拟连珠》:“是以曹刿登坛,汶阳之田遽反;相如睨柱,连城之璧更还。”

〔赵璧全〕 宋·范成大《复以蟾砚归龚养正》:“郑环信美非吾宝,赵璧犹全任汝归。”

〔指图睨柱〕 宋·苏轼《张近几仲有龙尾子砚》:“君不见秦赵城易璧,指图睨柱相矜夸。”


猜你喜欢

  • 矮人看戏

    42`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一六:“其有知得某人诗好,某人诗不好者,亦只是见已前人如此说,便承虚接响说取去,如矮子看戏相似,见人道好,他也道好。及至问着他哪里是好处,原不曾识。”此典故喻对事自己毫

  • 伍员吹箫

    同“吴市吹箫”。明何白《淮上归兴》诗:“南经伍员吹箫市,北眺曹公较弩台。”

  • 分荆

    源见“田家荆合”。喻指兄弟离析不睦。清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分关》:“故不如分荆荆枯、存荆荆茂,然后知修让之道也。”【词语分荆】   汉语大词典:分荆

  • 悬羊头,卖狗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一》:“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指行着假招牌欺骗别人,名不符实。后因以“悬羊头卖狗肉”为讽刺人的言行不一之典故。《五灯会元.天钵元禅师

  • 绠短汲深

    《庄子.至乐》:“昔者管子有言……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绠,系汲水器的绳索。汲,从井中打水。后因用“绠短汲深”为比喻力小任重,不胜负荷之典。常用为谦词。唐颜真卿《〈干禄字书〉序》:“绠

  • 退飞

    源见“六鹢风”。谓鸟遇风而退飞不进。用以比喻畏缩后退。隋 伊式《送晋熙公别诗》:“太行君失路,扶摇我退飞。”亦比喻落榜不中。宋 宋乂《新编分门古今类事.魏清除代》:“魏清累举进士未第,逼春闱,梦一乌衣

  •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比喻办事遵循一定的准则,或劝人提高警惕,不应遗忘历史教训。古代民歌说,砍斧柄呀砍斧柄,斧柄的样子在手上。我看见了那人儿,她把祭器摆得一行行。【出典】:《诗经·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

  • 一览能识

    比喻才思敏捷,记忆力极佳。祢衡,字正平,平原(今山东德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士。与黄祖子黄射相交好。二人尝野游,共读当时名士蔡邕所作碑文。黄射对碑文十分欣赏,但因当时未能抄录全文而极感遗憾。祢衡却说自

  • 鲁诸生

    《史记.叔孙通列传》:“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

  • 鸿泥

    同“鸿爪雪泥”。清钱泳《履园丛话.古迹序》:“足迹所到,略志鸿泥,以备遗忘,不可谓之阅历也。”【词语鸿泥】   汉语大词典:鸿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