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灞桥诗思

灞桥诗思

源见“骑驴索句”。指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唤起诗情,写出佳作。清王摅《咏雪次东坡韵》:“闻道灞桥诗思好,朔风驴背手频叉。”


【典源】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 卷七:“唐相国郑綮,虽有诗名,……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五引《古今诗话》亦载。明·程羽文《诗本事》:“诗思: 孟浩然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

【今译】 唐代相国郑綮喜欢写诗,有人问他:“相国近来写有新诗吗?”郑綮回答:“我的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在这里怎么会有诗兴?”表达了他平生作诗的苦心。灞桥本作霸桥,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古时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又记为唐代孟浩然事。

【释义】 后以此典指在真实情景下,文思奔涌,写出佳作。

【典形】 灞桥风雪、灞桥驴背、灞桥诗句、灞桥诗思、驴背无诗思、觅句灞桥、骑驴索句、桥边得句、诗情似灞桥、雪中骑驴、吟风雪、驴背诗肩、骑驴吟灞上、骑驴上灞桥、诗情灞桥生、诗兴属骑驴、诗在驴背上、蹇驴灞桥、雪里骑驴、风雪灞桥。

【示例】

[灞桥风雪] 宋·陆游《巴东遇小雨》:“从今诗在巴东县,不属灞桥风雪中。”

〔灞桥诗句〕 元·王行《如梦今·题雪景便面》:“满眼落花飞絮,回首琼林玉树。驴背是何人?得了灞桥诗句。”

〔灞桥诗思〕 清·王摅《咏雪次东坡韵》:“闻道灞桥诗思好,朔风驴背手频叉。”

〔驴背无诗思〕 明·高启《为石城朱氏题梅雪轩》:“年来驴背无诗思,醉踏尘埃空自愁。”

〔觅句灞桥〕 宋·陆游《作梦》:“结茅杜曲桑麻地,觅句灞桥风雪天。”

〔骑驴索句〕 宋·范成大《北门覆舟山道中》:“骑驴索句当年事,岁暮骚人不自聊。”

〔桥边得句〕 宋·范成大《李子永赴潥水过吴访别》:“犯寒书剑出春萝,风雪桥边得句多。”

〔诗情似灞桥〕 宋·陆游《秋夜》:“老来万事浑非昔,惟有诗情似灞桥。”

〔雪中骑驴〕 宋·苏轼《赠写真何充秀才》:“又不见雪中骑驴孟浩然,皱眉吟诗肩耸山。”

〔吟风雪〕 清·程光贞 《蹇驴行》:“只宜骑汝霸桥边,高耸诗肩吟风雪。”


猜你喜欢

  • 惊鸿虚发下平原

    源见“空弦落雁”。形容箭艺高超。明梅鼎祚《玉合记.逆萌》:“破的听鸣弦,一箭双穿,惊鸿虚发下平原。管取射人先射马,七札谁坚?”

  • 相视莫逆

    源见“莫逆”。谓彼此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清侯方域《南省试策五》:“公卿大夫士相视莫逆,如出一辙。”见“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清·侯方域《南省试策五》:“公卿大夫士~,如出一辙。”【词语相视莫逆】

  • 其嗟可去,谢也可食

    嗟:叹词。指“嗟来食”,即悯人饥饿,呼其来食,而语带侮辱性。谢:道谢,谢过。 当别人给予侮辱性的施舍时,可以拂袖而去;而当别人承认错误时,就可以接受别人食物了。 表示处世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态度灵活

  • 辨衣蜂

    源见“伯奇掇蜂”。指识辨谣言。明李梦阳《七夕边马二宪使许过繁台别业不成辄用七句述我志怀二十韵》:“末俗但知张市虎,异时切谁辨衣蜂?”

  • 曼倩偷桃

    源见“方朔偷桃”。喻指考场作弊而妄中高魁。明阮大铖《燕子笺.奸遁》:“老夫为场中误取了鲜于佶这厮,既负圣恩,兼生物议……欲防曼倩偷桃手,先试陈思煮豆吟。”

  • 绿肥黄瘦

    见“绿肥红瘦”。柳建伟《煞庄亡灵》:“清明前后,是涅阳最美的时节。赵河两岸更是秀丽无比。豫西平原辽阔无垠,赵河两边尽是望不到边的碧绿。中间偶有人家留块春地,却用它裸着的褐黄,~,使这混沌一片的绿,显出

  • 一夕三迁

    《左传.哀公八年》:“微虎欲宵攻王舍,私属徒七百人,三踊于幕庭,卒三百人,有若与焉。及稷门之内,或谓季孙曰:‘不足以害吴,而多杀国士,不如已也。’乃止之。吴子闻之,一夕三迁。”一夜之间几次迁徙。谓居处

  • 睚眦必报

    擢(zhuó酌):拔。此典指须贾回答范雎(suī绥)说:拔光我的头发来一根一根地数我的罪恶也数不清。后以此典比喻罪恶累累,难以计算。战国时,魏人范雎随魏中大夫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有辩才,派人送他金

  • 黄公

    同“黄石公”。宋范仲淹《上张右丞书》:“黄公,天人也,有以跪履而投帝师之道者,岂以孺子而舍诸?”【词语黄公】   汉语大词典:黄公

  • 扫史

    源见“相门洒扫”。魏勃因扫相门被荐为内史,因戏称其为“扫史”。亦借指以卑劣手段干谒权贵的人。南朝 陈徐陵《骢马驱》诗:“白马号龙驹,雕鞍名镂渠……倚端轻扫史,召募击休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