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河东三箧

河东三箧

42` 同“汉箧亡书”。清宋荦《〈唐百家诗选〉序一》:“及梓成,果大行于时……莫不思复得河东三箧,以睹其全焉。”


偏正 指丢失的书籍。语本《汉书·张安世传》:“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清·宋荦《〈唐百家诗选〉序一》:“及梓成,果大行于时,宝爱之者,比于吉光片羽,莫不思复得~,以睹其全焉。”△多用于指丢失的书籍。


【典源】《汉书·张安世传》:“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qie),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今译】 汉武帝巡幸河东时,丢失三箱书籍,召问群臣其中书籍,群臣都不记得,只有张安世记住,一一述说清楚。事后悬赏寻找,复又得书,将张安世所述与书校核,竟无一遗漏。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读书广博,记忆超群。

【典形】 安世诵亡书、 汾河委䇲、 汉箧亡、河东三箧、三箧、亡三箧。

【示例】

〔安世诵亡书〕 宋,苏轼《和刘景文见赠》:“留子非为十日饮,要令安世诵亡书。”

〔汾河委荚〕 唐·李善《上文选注表》:“汾河委䇲, 夙非成诵; 嵩山坠简,未议澄心。”

〔汉箧亡〕 宋·陆游《鼠败书》:“坐令汉箧亡,不减秦火厄。”

〔河东三箧〕 清·王士禛《阅先兄西樵故书泣赋》:“南面百城如昨梦,河东三箧忆往年。”

〔三箧〕 唐·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鲁宫藏篆,汲冢遗编,无不日览万言,暗识三箧。”

〔亡三箧〕 清·唐孙华《伏闻上从学士臣揆叙俯询》:“腹空何补亡三箧,头白谁能读五车。”


【词语河东三箧】  成语:河东三箧汉语词典:河东三箧

猜你喜欢

  • 鹡鸰在原

    《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郑玄笺:“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于急难。”脊令,也写作“鹡鸰”。后因以“鹡鸰在原”为兄弟友爱之典。

  • 长林茂草

    见“长林丰草”。《平妖传》5回:“……夜间拣~中便住宿。”

  • 董永卖身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

  • 金口木舌

    汉扬雄《法言.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李轨注:“金宝其口,木质其舌,传言如此,则是仲尼常在矣。”汪荣宝义疏:“使诸儒金口而木舌者

  •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皆古书名。其书早已失传。 形容人博览群书。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易宗夔《新世说.赏

  • 留侯却粒

    源见“留侯慕赤松”。指张良辞官隐居求仙学道。唐司空图《有感》诗之一:“留侯却粒商翁去,甲第何人意气归!”

  • 蝇营狗苟

    比喻人的贪婪无廉耻,象苍蝇的营营钻营,象狗一样苟且不正。唐代韩愈《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并列 营,蝇飞之声;苟,苟且,不顾羞耻。像苍蝇那样到处飞逐,像狗那样谄媚无耻。比喻追逐名利,不顾廉耻

  • 蜗角之争

    同“蜗角斗争”。《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宋礼立褭蹄之约,希蜗角之争。”见“蜗角斗争”。【词语蜗角之争】  成语:蜗角之争汉语大词典:蜗角之争

  • 五十九年非

    源见“蘧瑗知非”。谓感叹往事不堪回首。宋辛弃疾《哨遍.用前韵》词:“试回头五十九年非,似梦里欢娱觉来悲。”

  • 铁杵磨针

    《潜确类书》卷六十:“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后世谚语“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即本此事。后常以此勉励人刻苦用功,贵在坚持,只要有恒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