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清到极点,就生长不了鱼(因为鱼无所藏,且不得食);人过分精明,就没有交往的人(因为人怀畏惧,不敢同他接近)。 表示对人对事应从大处着眼,不要察察为明。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不愆,何恤人之言?’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篇上》:“周公没五百年有孔子,孔子没五百年有太史公。五百年运,余何敢让焉。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斯言至矣。”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一六:“吕蒙正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小人情伪,在君子岂不知之,若以大度兼容,则万事兼得。’”也单引〔水至清则无鱼〕。晋.郭璞《皇孙生请布泽疏》:“故水至清则无鱼,政至察则众乖,此自然之势也。”


【词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成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猜你喜欢

  • 摧朽拉枯

    见“摧枯拉朽”。清·昭梿《啸亭杂录·江阴口谈之诬》:“国初豫通王下江南时,所至~,无不立下。”【词语摧朽拉枯】  成语:摧朽拉枯汉语大词典:摧朽拉枯

  •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志:思想感情。 蕴藏在作者内心里的是情志,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就是诗篇。语出《文选.卜子夏〈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文心雕龙.明诗》:“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

  • 庄筌

    源见“得鱼忘荃”。喻指古人的言辞。唐骆宾王《答员半千书》:“足下雅得古人之致,不乏先贤之适。自守庄筌,无婴魏网。”

  • 集枯

    源见“集苑”。谓遭到冷遇。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洪文襄公》:“自国初洪文襄公入相后,公以南安籍,专拜泉馆同乡,而漳馆人遂不通谒。彼时泉馆人,无论京宦公车,无不所求辄遂,攸往咸宜,而漳馆大有集枯之感。”

  • 揶揄山鬼

    同“揶揄黠鬼”。清 杨潮观《快活山樵歌九转》:“也不见揶揄山鬼路逢迎,也不见禹王的神鼎。”【词语揶揄山鬼】   汉语大词典:揶揄山鬼

  • 赐环召还

    《荀子.大略》:“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杨倞注:“玦如环而缺,肉好若一谓之环。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皆所以见意也。”“环”与“还”谐音,“玦”与“绝”谐音,帝王常用

  • 箦中尸

    《史记.范睢列传》:“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睢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睢得出。”范睢被魏相魏齐怀

  • 鲍叔知管

    同“鲍叔知我”。柳亚子《毛主席招谈于红岩嘴办事处》诗之一:“最难鲍叔能知管,倘用夷吾定霸齐。”

  • 吹毛洗垢

    源见“吹毛求疵”。吹开皮上的毛,洗去所藏的污垢。比喻一意寻找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北齐书.宋游道传》:“游道禀性遒悍,是非肆口,吹毛洗垢,疮疵人物。”并列 吹开皮上的毛而洗去所藏的污垢。比喻一意寻找别人

  • 孙弘牧

    同“公孙牧豕”。北周庾信《谢滕王赉猪启》:“孙弘牧于淄水,惟以求钱;卜式养于士林,岂知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