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每况愈下

每况愈下

原作“每下愈况”,比喻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用作“每况愈下”,义亦转变,表示情况越来越坏的意思。东郭子与庄子互相对话揭示道无处不在、广大无边而又体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的道理。东郭子问庄子,道表现在什么地方?庄子回答道,不论什么地方都有道。东郭子说,请你举个例子,庄子说,在蝼蚁那里。东郭子问,举例怎么这样卑下呢?庄子又说,在草中。东郭子说,怎么愈来愈低了呢?庄子说,砖头瓦块,拉屎撒尿无不有道。东郭子不再问了。庄子说,你的问题,本来未接触实质。一个官员向市场人员打听如何鉴别猪之肥瘦,市场人员说,愈是看猪的下部愈清楚,因此,只要踩一下猪腿就知道了。你不要太过于固执,道都是依赖于具体事物的。

【出典】: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

【例句】:

宋·洪迈《容斋续笔·蓍龟卜筮》:“伎术标榜,所在如识,……人人自以为君平,家家自以为季主,每况愈下。” 清·黄宗羲《吾悔集》一:“自公六亡,每况愈下。”


主谓 况,比较。愈,越,更加。原为“每下愈况”。语出《庄子·知北游》:“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意为估量猪之肥瘦,越近猪的脚胫越能显出它是否真肥。比喻越是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多作“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钱钟书《围城》3:“斜川客观地批判说:‘……老一辈一天少似一天,人才好像~。’”△贬义。多用于比喻形势状态的变化方面。→江河日下 一落千丈 ↔日新月异渐入佳境 步步高升 欣欣向荣。也作“每下愈况”。


每况愈下”表示越来越坏之意。

“下”,下等、低下,引申为差、坏。

“愈”,越来越。

那么,“况”呢? 是否为 “情况”或 “状况”之义呢?

“况”,此处义为 “更加”,程度副词。 《国语·晋语》: “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韦昭注: “言以众故杀君除民害,众益以为厚。”“众况厚之”犹谓 “众益厚之”,况: 益,更加。

因此,“每况愈下”,说的是 “情况 ( 状况) 每每更加越来越差( 坏) ”。双重强调。当然,语言中人们不会把 “更加”与 “越来越”连用,只用一个就够了。

每况愈下”由 “每下愈况”转变而来,意思是说,每往下说,就越能比照说明。 “况”在此亦不作 “情况”或 “状况”讲,而是“比况”、“比照”之义。此语出自 《庄子·知北游》。旧时曾有某文化名人把 “每况愈下”说成了 “每下愈况”,一时传为笑谈。此二语实亦易混,唯明其义方不误之。


【词语每况愈下】  成语:每况愈下汉语词典:每况愈下

猜你喜欢

  • 栖亩

    源见“馀粮栖亩”。谓将馀粮存积田亩之中,以颂丰年盛世。唐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诗:“负杖歌栖亩,操觚赋北征。”【词语栖亩】   汉语大词典:栖亩

  • 身画凌烟

    源见“凌烟阁”。喻指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清袁枚《寄阿广廷相公》:“相公出入将相,身画凌烟,是本朝有数人物。”

  • 异姓金兰

    源见“金兰之友”。指结义兄弟。欧阳山《三家巷》八:“后来何守仁提议大家换帖,结为异姓金兰。”

  • 漉巾陶令

    源见“酒漉纱巾”。借指洒脱不羁的隐逸之士。宋康与之《望江南》词:“落帽孟嘉寻箬笠,漉巾陶令买蓑衣。”

  • 东路角巾

    同“角巾东路”。宋王安石《全椒张公有诗在北山西庵僧者墁之怅然有感》诗:“东路角巾非故约,西州华屋漫修椽。”【词语东路角巾】   汉语大词典:东路角巾

  • 鸡黍约

    谢承《后汉书》卷五“范式”:“范式字巨卿,一名汜,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邵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春别京师,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以秋为期。至九月十

  • 在疚

    指处于居丧正在忧苦的时候。《诗.周颂.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ㄐㄧㄡˋ jiù 旧)。”《左传.哀公十六年》:“孔丘卒,公诔之曰:‘昊天不吊,不慭一遗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

  • 鼠魄

    同“鼠璞”。清毛奇龄《观沧海歌读愚山观海作》:“宣城好我如好璞,鼠魄还题卞和玉。”

  • 子平毕娶

    东汉时向长,在儿女嫁娶完毕后,弃家出游。《后汉书.逸民传》:“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也,隐居不仕。读《易》至《损益》卦,喟然叹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建武中,男女嫁娶既毕

  • 鸢肩相

    同“鸢肩火色”。明高启《马周见太宗图》诗:“书生未有鸢肩相,只说君臣际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