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敢死之士

敢死之士

指李同向平原君赵胜建议,尽散家财,募集勇敢不怕死之人三千名,冲击围城的秦军。后以此典比喻勇敢不怕死的突破手和勇士。李同:本名李谈,因司马迁的父亲名司马谈。为避讳,改“谈”为“同”。李同的父亲是邯郸(今河北邯郸)城内管理官办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传舍”官吏。秦军围困邯郸城,楚国、魏国答应分派解救赵国的救兵还没有到,秦军加紧围攻邯郸,邯郸快要守不住,平原君赵胜很是忧虑不安。这时,李同说:“邯郸的老百姓,用死人枯骨当柴烧,把儿女交换着吃,这可以说是万分危急了!”“现在您真能命令夫人以下人员编入士兵行列,分担一份守城劳动,把家里所有财物都犒赏战士,战士们正当忧愁痛苦时候,是容易赢得他们感戴的。”当时平原君听从了他的意见,得到敢死队员三千人。李同就和这三千人冲击围城的秦军,秦军被打后退三十里。正好遇着楚国和魏国的救兵来到,秦军于是就撤走了,邯郸又保存下来。李同战死,封他的父亲为李侯。此典又作“敢死”。

【出典】:

史记》卷76《平原君虞卿列传》2369页:“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xiǎng想,通“饷”,犒赏)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地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侯。”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


偏正 敢,勇敢。士,士兵。为完成最艰巨的战斗任务,而不怕死的勇士。语出《史记·平原君列传》:“得敢死之士三千人。”[例]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同志,他们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爱国心所驱使。△用于描写勇敢无畏。


猜你喜欢

  • 泣竹

    源见“孟宗泣笋”。称扬孝亲至诚,感动天地。《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泣竹卧冰也不及,百年侍养莫教亏。”【词语泣竹】   汉语大词典:泣竹

  • 陆贾著书

    《史记.陆贾列传》:“高帝……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汉初文士陆贾

  • 青门故侯

    源见“东陵瓜”。谓前朝遗民。清蒋士铨《桂林霜.私葬》:“立个墓台新碣,写出青门故侯。”【词语青门故侯】  成语:青门故侯汉语大词典:青门故侯

  • 竹成龙

    同“竹杖成龙”。宋裘万顷《次施真人韵》:“勿疑蕉覆鹿,会见竹成龙。”

  • 釜中之鱼

    源见“鱼游沸鼎”。比喻处于死亡边缘的人或事物。《元史.王荣祖传》:“彼小国负险自守,釜中之鱼,非久自死。”《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杨八老和一群百姓们,都被倭奴擒了,好似瓮中之鳖,釜中之鱼。”偏

  • 歌梁

    源见“馀音绕梁”。指歌馆的屋梁。亦借指歌馆。唐王勃《铜雀妓》诗:“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词语歌梁】   汉语大词典:歌梁

  • 下水船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敏捷》:“裴廷裕,乾宁中在内庭,文书敏捷,号为下水船。梁太祖受禅,姚洎为学士,尝从容。上问及廷裕行止,洎对曰:‘顷岁左迁,今闻旅寄衡水。’上曰:‘颇知其人构思甚捷。’对曰:‘向在翰

  • 一饮一啄

    《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成玄英疏:“饮啄自在,放旷逍遥,岂欲入樊笼而求服养?譬养生之人萧然嘉遁,唯适情于林籁,岂企羡于荣华?”谓鸟类饮食随心。后亦泛指人的饮食。《景

  • 嵇康懒

    《文选》卷四十三,三国魏.嵇叔夜(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弩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命胞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

  • 十步芳草

    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夫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芳草、茂草都比喻贤人或才士。“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比喻处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