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作“十行并下”、“一目十行”。形容读书速度极快。梁简文帝萧纲(503-551年)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南朝梁皇帝,庙号太宗,梁武帝第三子。后为叛将侯景所杀。萧纲年幼时聪明敏慧过人,6岁
同“梨花梦”。明郑若庸《玉玦记.接望》:“箫引凤,镜羞鸾,梨云幽梦寒。”
《楚辞.天问》:“八柱何当?”王逸注:“言天有八山为柱。”洪兴祖补注引《神异经》:“昆仑有铜柱,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后以“擎天柱”喻担负重大任务的人。元无名氏《连环记》三折:“你本是扶持社稷擎天柱
《晋书.张华传》:“张华字茂先……器识宏旷,时人罕能测之。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陈留阮藉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由是声名始著。”据《晋书》载,西晋学者、文学家张华(字茂先)入仕前因著有
源见“掩鼻计”。谓对君王用衣袖掩鼻。指中了诡计。唐李白《惧谗》诗:“魏姝信郑袖,掩袂对怀王。一惑巧言子,朱颜成死伤。”
《汉书.贾谊传》:“乘流则逝,得坎则止。”坎:《易》中有“坎”卦,“坎”卦为险的象征。指碰到危险困难而停止前进。【词语坎止】 汉语大词典:坎止
源见“骑驴索句”。借指野外闲吟。宋文天祥《山中再次胡德昭韵》之一:“不将颜色污黄金,落得灞桥驴上吟。是处江山生酒兴,满天风雪得梅心。”
源见“墨子悲染丝”。喻指担心受世俗影响难以自拔。元宋无《寄翰苑所知》诗:“未酬题柱兴,徒抱练丝悲。”
指正确而不可改变的道理。公元前519年,周王室发生王子朝之乱。周敬王避居洛阳城外,两年后,晋国执政大夫赵鞅召集诸侯会于黄父,并令各出粮食、军队,以为次年勤王之用。郑国大夫子太叔亦与此会,赵简子便向他问
见〔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