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操舂举案

操舂举案

源见“梁鸿赁庑”、“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敬,甘守清贫。清 张蘩《戏为外子拨闷》诗:“涤器当垆情更洽,操舂举案志犹坚。”


【典源】《东观汉记·梁鸿》:“梁鸿乡里孟氏女,容貌且而有节操,多求之,不肯,父母问其所欲,曰:‘得贤婿如梁鸿者。’鸿闻乃求之。女椎髻著布衣,操作具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庑下,为赁舂。每日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常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赁,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传》:“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今译】 后汉梁鸿字伯鸾,隐居不仕,贵盛之家仰慕他的高节,都想将女儿嫁给他,但梁鸿都谢绝不娶。同县孟家有女,形貌又丑又黑,然而有节操,力能举起石臼,很多人来求亲,孟女都不愿意,一直到三十岁。父母问她原因,孟女说:“我想嫁梁鸿那样的贤士。”梁鸿听说便去求亲。孟女作嫁妆准备布衣、麻鞋和纺织应用的器具出嫁后,打扮梳妆入门。七天而梁鸿不答理她。妻子跪床下请问道:“我听说夫子高义,曾拒斥数妇,我也拒绝过几个求亲。今天疏远我,我怎敢不请罪。”梁鸿答道:“我想找的是甘穷守贱的伴侣,能和我共隐深山的啊。你现在穿着绫罗,涂脂抹粉,哪儿是我理想的呢?”妻子道:“这是考察夫子的志向。我自有隐居的衣服。”于是改梳椎髻,更换布衣,亲自操作。梁鸿大喜道:“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与我共甘苦了。”为她起名叫孟光,字德曜 (一作“耀”)。两人一同至吴,住在当地大家皋伯通家,为人舂米。每天妻子为他上饭,不敢在他面前仰视,将案桌举得高至眉间。皋伯通看到觉得不寻常,说:“他是当雇工的人,而能使其妻这么恭敬,一定不是平凡的人。”

【释义】 后以此典用“凭舂”,“伯鸾舂”等表示隐居谋生,甘守贫贱; 用“孟光案”,“操舂举案”等表示夫妻互敬,妻贤知礼; 月孟光指贤妻,也泛指妻。

【典形】 案举齐眉、避地梁鸿、伯鸾舂、伯鸾寄食、伯通隐、操舂举案、鸿舂、鸿妇、佳人慕高义、举案、举案齐眉、梁鸿隐、赁舂、赁庑、孟光、孟光案、孟光举案、孟光眉、孟光贤、齐眉案、齐眉食、适越、庑下舂、庑下鸿、伯鸾志、伯鸾去国、孟光意、梁鸿高世志、案齐眉、伯鸾携德耀、梁氏夫妻、南适梁叟、杵臼得梁鸿。

【示例】

〔案举齐眉〕 元·童童学士《新水令·念远》:“案举齐眉,带绾同心,钗留结发。”

〔避地梁鸿〕 宋·陈与义《陈叔易学士母挽词》之一:“避地梁鸿不偕老,弄乌莱子若为心。”

〔伯鸾舂〕 宋·陆游《穷居》:“清宵叔夜锻,平旦伯鸾舂。”

〔伯鸾寄食〕 唐·张籍《赠殷山人》:“伯鸾甘寄食,元淑苦无钱。”

〔伯通隐〕 唐·骆宾王《夕次旧吴》:“徒怀伯通隐,多谢买臣归。”

〔操舂举案〕 清·张蘩《戏为外子拨闷》:“涤器当垆情更洽,操舂举案志犹坚。”

〔鸿舂〕 唐·贾岛《送令狐綯相公》:“鸿舂乖汉爵,祯病卧漳滨。”

〔鸿妇〕 唐·牛肃《纪闻·牛应贞》:“异莱妻之安道,殊鸿妇之安贫。”

〔佳人慕高义〕 三国·曹植《美女篇》:“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举案〕 北周·庾信《周赵国夫人纥豆陵氏墓志铭》:“举案外恭,停机下训,馨馥于兰,年华十蕣。”

〔举案齐眉〕 元 · 关汉卿 《窦娥冤》:“这一个似卓氏般当垆涤器,这一个似孟光般举案齐眉。”

〔梁鸿隐〕 清·顾炎武《关中杂诗》之五:“缅忆梁鸿隐,孤高阅岁华。”

〔赁舂〕 宋·陆游《病思》:“将军闭户方锄菜,处士携家欲赁舂。”

〔赁庑〕 清·丘逢甲 《次韵答伯群》之二:“身似伯鸾犹赁庑,人因康节有行窝。”

〔孟光〕 宋·苏轼《和陶止酒》:“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

〔孟光举案〕 宋 · 苏轼 《续丽人行》:“君不见孟光举案与眉齐,何曾背面伤春啼。”

〔孟光眉〕 明·徐渭《王先生示其夫人哀词》:“机断旧成羊子学,饭余今忆孟光眉。”

〔孟光贤〕 清·朱柔则 《送外之大梁》:“飘泊君同苏季苦,操持吾愧孟光贤。”

〔齐眉案〕明·袁宏道《潞河舟中和小修别诗》:“龟手衣犹在,齐眉案尚温。”

〔齐眉食〕 南朝梁·沈约 《梦见美人》:“既荐巫山枕,又奉齐眉食。”

〔适越〕 唐·王勃《还冀州别洛下知已序》:“伯鸾之适越登山,以求渌水。”

〔庑下舂〕 清·侯铨《清明日作》:“余光犹凿邻家壁,浪迹休嫌庑下舂。”


猜你喜欢

  • 塞耳偷铃

    同“掩耳盗铃”。《五灯会元.雪峰存禅师法嗣》:“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的死人,冥冥漠漠,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偏正 把自己的耳朵塞住而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宋·释普济《五灯会

  • 挟太山以超北海

    太山:即“泰山”。超:超越。北海:即“渤海”。 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渤海。 比喻极其困难,不可能做到。语出《墨子.兼爱下》:“夫挈太山以超江河,自古及今,生民而来,未尝有也。”(挈:提,携。)后

  • 不吐不茹

    《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后以“不吐不茹”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旧唐书.李大亮传论》:“及高祖临朝,谏舞胡鸣玉,怀

  • 牛衣

    源见“牛衣对泣”。本指供牛御寒的披盖物,如蓑衣之类,借指家境贫寒。明陈汝元《金莲记.饭鱼》:“额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清姚鼐《柬王禹卿病中》诗:“妻子牛衣色尚欣,邑人狗监文谁诵?”亦指贫寒之

  • 野水无人渡

    野:郊野。 郊野的河边,无人摆渡。语出宋.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元.郑廷玉《楚昭公》三折:“眼前面翻滚滚野水无人渡,不得已央及你个渔父。”

  • 袭六为七

    汉司马相如作《封禅文》,奏请武帝重作《春秋》而为一经,继旧六经成为七经。司马相如《封禅文》:“犹兼正列其义,祓饰阙文,作春秋一艺。将袭旧六为七,摅之无穷。”祓:除。祓饰:除去旧事,更饰新文。袭:继。

  • 北辙南辕

    源见“南辕北辙”。比喻行为与目的正好相反。清周亮工《吴庭发等相慰感赋》:“北辙南辕意倍萦,群众千里慰惸惸。”见“南辕北辙”。宋·文天祥《回求兴赵权县》:“以雍客之隽轨,将慷慨于公车,~,遽江湖之相远。

  • 解全牛

    同“解牛”。唐高適《奉酬睢阳李太守》诗:“着鞭驱驷马,操刃解全牛。”

  • 儒硎

    源见“焚书坑儒”。又《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张守节正义引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

  • 拊髀生肉

    同“抚髀生肉”。宋范成大《满江红.清江风帆甚快作此与客剧饮歌之》词:“击楫誓,空惊俗。休拊髀,都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