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

同“孟母择邻”。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他背熟的班姬四诫从头学,不要得孟母三迁把气淘。”


主谓 孟母,孟轲的母亲。据传孟子的母亲为了儿子能学儒习礼而三次搬家迁居。事见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后以此比喻家长重视环境影响与子女成长的关系。《说岳全传》12回:“心承~教,腹饱陈平六出奇。”△褒义。多用于教育方面。也作“断机择邻”。


【典源】 汉·刘向 《列女传》:“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街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今译】 邹国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她的家邻近墓地。孟子年幼时,玩耍都学墓地里的挖坟筑墓这些事。孟母见了说:“住在这地方对孩子没好处。”于是迁走,住在市场旁边。孟子玩耍又模仿商人做买卖的事。孟母又说:“住在这地方对孩子没好处。”于是又迁走,住在学校旁边。这回孟子玩耍都学的是祭祀行礼这些事了。孟母说:“这才是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定居下来。孟子长大后,学习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终于成为大儒。

【释义】 后以此典指母亲贤德,教子有方; 也用以指好邻居。

【典形】 卜邻、门衰孟母、孟邻、孟母邻、三迁、三徙、三移孟母、择邻、训子孟轲贤、三迁孟母、慈母择邻、孟家邻。

【示例】

〔卜邻〕 唐·杜甫《孟氏》:“卜邻惭近舍,训子学谁门。”

〔门衰孟母〕 清·归庄《冬日感怀》之九:“门衰孟母离簧舍,世乱颜生失郭田。”

〔孟邻〕 唐·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历下辞姜被,关西得孟邻。”

〔孟母邻〕 宋·苏轼《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杯盘惯作陶家客,弦诵尝叨孟母邻。”

〔三迁〕 清·丘逢甲《题寒机课子图》:“机声古屋三迁梦,灯影寒窗五夜心。”

〔三徙〕 三国·曹操《善哉行》:“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三移孟母〕 元·白朴《墙头马上》:“我便似八烈周公,俺夫人似三移孟母。”

〔择邻〕 唐·元稹《追封孔戣母韦氏等》:“惟嫔之礼,始自敬姜; 择邻之规,优于孟母。”


【词语孟母三迁】  成语:孟母三迁汉语词典:孟母三迁

猜你喜欢

  • 季札观辞

    同“季札聆音”。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故知季札观辞,不直听声而已。”

  • 共被

    源见“姜肱被”。形容弟兄友爱。唐王维《京兆尹张公德政碑》:“悌有过于共被,慈有过于寒食。”【词语共被】   汉语大词典:共被

  • 狐死兔悲

    亦作“狐死兔泣”。《宋史.李全传》:“杨氏使人行成于夏全曰‘将军非山东归附耶?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得独存?’”行成:求和。杨氏:杨安儿之妹四娘子。李氏:指李全。夏氏:指夏全。

  • 传言失指,图景失形

    指:意思、意图。景:古“影”字。 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失去了原意,身影经过描画以后也改变了原形。 表示事物经过转手,容易失实。语出《孟子外书.孝经篇》:“传言失指,图景失形,言治者尚覈实。”汉.应劭《

  • 泣而出珠

    南海鲛人泣时泪下成珠。汉代郭宪《洞冥记》:相传吠勒国去长安九千里,在日南,“其人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舍,得泪珠,则鲛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南朝齐祖冲之《述异记》:“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如鱼

  • 渔阳掺挝

    《后汉书.祢衡传》载:汉末名士祢衡字正平,在曹操军中供职,他恃才傲物,得罪曹操,曹操降他为鼓吏。一次元宵节晚宴,曹操有意羞辱祢衡,命祢衡为宾客击鼓助兴。祢衡裸身扬棰击鼓,作《渔阳掺挝》曲,音调悲壮,锵

  • 谢师归养亲

    《韩诗外传》卷九之三:“孔子出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鎌,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好学,周游诸侯,以

  • 吮疮

    同“吮卒”。唐刘长卿《从军行》之六:“谁为吮疮者?此事今人薄。”唐白居易《七德舞》诗:“含血吮疮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词语吮疮】   汉语大词典:吮疮

  • 掇芹

    源见“采芹人”。谓考取秀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娘子惠我多矣!自分掇芹非难,重金所不敢受。”清 彭邦鼎《闲处光阴》卷下:“塾师尝以‘所谓大臣者’属对,嘉宾对‘愿为小相焉’,时裁七岁;嘉言六岁

  • 绚素

    《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素以为绚”本指在白绢上绘以文采。后用“绚素”为